|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上市公司集體撤離電視劇,主投主控成過去時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娛樂資本論




作者|張逸虹


電視劇上市公司正在從“主投主控”角色中安全撤離。

這並不是說這些上市公司都在退出電視劇業務,而是指上市公司正在減少自己開發的項目,轉向對外部項目的投資。而這些投資經常通過在項目過會後墊款、在平台開始回款後退出的“墊資”模式實現。真正前期開發的風險型資金,則由業內中小公司承擔。

據小娛觀察,這一現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但從2023年開始,采用這一模式開發的項目越來越多。

以慈文傳媒披露的電視劇項目為例,小娛逐條研究了各階段項目中慈文傳媒所處的角色,發現:1)由慈文自己報備並出品的項目的比重已經較低,且集中在2024年及之前;2)2025年開機的項目中,慈文都是以聯合出品或參投的形式出現。



慈文傳媒電視劇項目角色梳理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公開信息整理

河豚君發現,1)上市公司正在通過在項目過會後進入、播出前逐步退出的方式,將前期開發和後期回款的風險留給了中小型影視公司或工作室,把電視劇投資變成一種“穩健型”投資;2)“墊資”模式興起的背後,是定制劇取代版權劇成為劇集公司開發的重心;3)無論是墊資模式的興起,還是定制劇取代版權劇的趨勢,都指向行業正在極力尋找確定性和安全感。

不僅僅是慈文,唐德影視(華智數媒)、中廣天擇、歡瑞世紀、百納千成、稻草熊娛樂等公司均有類似的情況,娛樂資本論從財務的角度考慮,這當然能提升其流動資產周轉率和資金安全度,而且也一樣能獲得“聯合出品”的名義。

資金的流向,才是這個行業真正的命脈所在。安全,已經成了影視資本的集體選擇。

#本文已采訪兩位相關人士,他們也是「娛樂資本論」2025年采訪的第560—561位采訪對象





墊資模式如何運作?

電視劇的開發模式分為三種:版權劇、自制劇和定制劇。

其中,版權劇是人們所熟悉的最傳統的開發模式,主控團隊握有版權,並將劇集售賣給一個或多個平台。自制劇主要指平台自有工作室開發的劇集,有時也會涉及一些外部投資,但整體由平台把控,是平台建立自身供應鏈體系的關鍵。此前,小娛曾盤點過愛奇藝、騰訊視頻、阿裡大文娛的工作室全景。

定制劇的字面意思指平台向制作公司定制的劇集,版權歸屬於平台所有。從制作模式上來看,項目的前期開發往往由主控團隊負責,但平台也會在早期階段就參與劇本、選角環節,最終如果該項目在平台“過會”,雙方會在此時約定好價格。例如,今年4月,唐德影視(華智數媒)便披露了愛奇藝與其控股子公司咖飛影視的聯合出品協議,愛奇藝承擔不超過2.45億的投資總費用,並擁有完整且永久的知識產權,而咖飛影視則負責制作。

小娛提到的“墊資”開發模式,也多發於這類定制劇中。定制劇的“墊資”模式到底是怎麼運轉的?小娛采訪了兩位業內相關人士,總結了這一模式下資金流動的兩大關鍵節點:取得定制合同和平台第一次結算。

在早期開發階段,主控團隊使用自有資金進行開發。由於這一階段成本相對較小,稍大一點的公司也有可能同時推進多個項目,直到其中部分取得平台的定制合同。

在取得定制合同,即項目過會後,主控團隊可以憑借合同與外部資金協商墊資。這裡的外部資金包括前文提到的影視行業上市公司、以及一些風投、基金等財務投資者。前者可能選擇按照關鍵拍攝節點分階段打款,如開機前、開機後、殺青前、殺青後等;後者則更傾向於采取一次性打款的方式。

殺青後,平台進入結算階段,第一階段結算通常支付50%的約定價格,從這一時候開始,前期進入的外部資金開始逐步退出。出於對風險的考量,前期外部資金墊資的額度大概率會低於平台第一階段結算的額度。就目前來看,常見的墊資份額在20%到40%之間,視約定的打款節奏而定。



在墊資款項的收益約定方面,也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約定利潤的分成,一種則類似於固投,事前約定投資的年化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主控團隊除了承擔前期開發風險外,仍需承擔平台履約不夠迅速導致的額外資金使用成本。小娛采訪的制片人表示,特別是對於固投類的基金而言,一旦回款速度不及預期,便無可避免地帶來越積越多的資金成本;但如果墊資款來自於業內的公司,便可能會有協商的余地。

從根本上來看,上市公司通過在項目過會後進入、播出前逐步退出的方式,將前期開發和後期回款的風險留給了中小型影視公司或工作室,把電視劇投資變成一種“穩健型”投資

以中廣天擇為例,其流動資產周轉率在2024年突然拉升,借此實現影視投資收入躍遷。雖然“墊資”投資的單次利潤率較低,但占用資金的時間也相對較短,通常僅有3到6個月,遠小於過去版權劇的回款周期,完全可以一年進行多輪操作。通過這樣的方法,公司的錢每年運轉的次數更多了、頻率變高了,也就是說,公司流動資金的周轉率提升了,從而實現可觀的利潤率、並且拉高收益。

2024年年報中,中廣天擇的年報中首次出現“保本型影視劇投資收益”並計入投資收益科目,2024年取得98萬元,而2025年僅上半年便取得194萬元,幾乎達到2024年全年的兩倍。與此同時,中廣天擇對外放出的影視投資款也恢復增長。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如下表所示,中廣天擇的流動資金周轉率在2024年從過去的0.49快速回升至0.65,2025年上半年達到歷史五年最高點。除了中廣天擇以外,稻草熊娛樂、歡瑞世紀、慈文傳媒、百納千成等公司也在2024或2023年前後發生流動資產周轉率突增。




數據來源:wind



為什麼上市公司選擇墊資?

為什麼這些電視劇上市公司願意接受“墊資”模式?相關人士向小娛列舉了如下幾方面的原因:1)部分公司是為了追求安全的、穩定的回報,而非追求高利潤,就如前文所述通過提高資金營運效率盤活影視投資業務的中廣天擇;2)部分公司尋求曝光度,來增強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和口碑,通過墊資可以觸及更多項目並署上“聯合出品”之名;3)部分自身已有多個項目運作的公司,如完美世界,仍願意接受對外部項目進行墊資,可以起到風險分散的作用。

歸根結底,“墊資”模式興起的背後,是定制劇取代版權劇成為電視劇公司開發的重心。

根據QuestMobile數據,2025年播出的定制劇比重超過版權劇,占據播出劇集的半壁江山。而忂\氖菰螄允荊墒悠燈教ㄖ韉嫉畝ㄖ憑綬荻鈐2023年便已然超過版權劇。制片人向小娛表示,從目前各個平台的規劃來看,未來版權劇的份額或將出現斷崖式下滑。



2023年至今各類開發模式構成

數據來源:QuestMobile






數據來源:QuestMobile

版權劇份額減少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所有資源向僅有的少數大版權劇集中。而大版權劇所需的頭部卡司和頭部IP都屬於稀缺資源,基本上掌握在少數幾個頭部公司手中。相對而言,中小型公司或工作室便只能選擇避開“大版權”競爭,轉向走更加保險的定制劇策略。制片人告訴小娛,部分仍在堅持做主控的上市公司每年可能只“死磕”個位數版權劇,主要用來鞏固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定制劇的利潤率遠小於版權劇,使得如風投等部分外部資金退出市場。過去的大版權劇的毛利潤率大概在30%到50%,而定制劇的毛利潤空間僅有10%到15%,屬於“賺個辛苦錢”。小娛采訪的投資人坦言,在行業整體承壓、利潤的量和價同時被壓縮的大環境下,純財務型投資者大多不願意再投資於電視劇行業。而相對而言,剩下的是更為安全穩定的平台資金、以及資金成本相對較低、追求穩定回報的電視劇上市公司。



這種開發模式並非我國所獨有。Netflix的創作模式也大致相同——約定好總投資金額、由當地制作團隊完成制作、最後版權歸屬於Netflix所有。在給定預算的情況下,主創團隊必須自主控制成本、打磨出好的想法;而Netflix在擁有的眾多版權中選擇表現優異者進行IP開發,通過系列化和衍生品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然而,相關人士也認為,國內距離跑通Netflix的這套模式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面對市場環境、內容環境、消費習慣等多維度的不同,國內的電視劇行業實際上是仍要在成本和收益、“好內容”和“低風險”之間走鋼絲。



墊資模式如何影響行業未來?

比解釋新商業模式更加重要的是,未來的電視劇行業又會走向何方?

首先,這種模式的轉變是否會影響電視劇公司的財務和業務能力?誠然,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款項是否完全收回,都不影響利潤表中營業收入的核算以及在定期報告中進行中項目的呈現。但從現金流量表來看,不管是轉向墊資等聯合出品模式的公司,還是在堅持主控主投的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從去年開始大多保持流出狀態。

這表明即使相較於版權劇時代,當下的回款時間略有縮減,但電視劇從投資到上線到平台打款的長周期對行業內公司形成的現金流壓力仍然存在。與此同時,部分公司還出現應收賬款突增。這兩個現象都對上市公司財務的可持續性形成考驗。





電視劇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

數據來源:wind

從業務能力上來看,投資人向小娛表示,主控能力已經不再構成頭部公司的護城河。平台在采購劇集時,更加看重的是項目的卡司,如是否配備了頭部的IP、頭部的主創團隊和頭部的演員。而上市公司或頭部公司相對於中小型公司而言,主要的優勢在於現有的業內資源和財務風險的承擔能力,但前者的優勢也並不牢靠。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市公司向財務投資者轉型,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揚長避短”。

需要注意的是,定制劇並不是上市公司“墊資”投資模式的唯一解。據小娛了解,一些上市公司也會通過“墊資”這種方式投資版權劇,但必然是已經有明確平台購買意向的版權劇。

小娛在《長劇已失速,短劇未上桌|劇集2024年報解讀》中提到,整個行業都在尋找新的盈虧平衡的錨點,行業需要的不只是好內容,而是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好內容。無論是墊資模式的興起,還是定制劇取代版權劇的趨勢,都指向行業正在極力尋找確定性和安全感。

“活下去”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共同的目標。平台通過定制劇控制成本並將劇集的幹預前置、上市公司及頭部公司通過墊款投資模式控制風險並維持業內影響力、主控團隊用對項目的控制權和利潤換取長期生存的能力。

但眾所周知的是,創新性和穩定性常常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特別是對於內容創作而言。從當下的角度來講,該制片人告訴小娛,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對穩定的追求勝過對內容的追求。但兩位相關人士都表示,電視劇行業的容量的確存在,好內容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而關鍵在於,現有的開發和投資模式如何才能做到對好內容“保駕護航”。

話題互動:

你如何看待這一開發模式對行業的影響?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