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東北最洋氣農村:全村都是混血 滿口東北話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黑龍江邊上有個宏疆村,165戶人家,75戶是混血。你走在村裡,迎面碰到的都是藍眼睛、高鼻梁,但開口說的是東北話。


這些人花了三代時間,拼命往漢族裡嫁娶。不是為了攀附什麼,恰恰相反,他們想抹掉自己的俄羅斯面孔。




江邊的異鄉人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把一批俄羅斯人趕過了黑龍江。他們在遜克縣邊境扎下根,男人砍木頭蓋房子,女人種地做飯,跟中國人一起過日子。

時間久了,兩邊通婚成了常態,宏疆村就是這麼來的。

村裡的房子,跟普通東北農村沒什麼區別。土坯牆,紅磚瓦,院子裡堆著玉米秸稈,冬天燒炕,夏天在院子裡乘涼。

唯一不同的,是村民的長相。

87歲的徐維剛是村裡最後一個純血俄羅斯人。他叼著旱煙袋,坐在院子裡曬太陽。

俄語?早忘光了,他滿口東北腔,跟隔壁老王聊天,你根本聽不出他是俄羅斯族。

"我就是中國人,在這兒生在這兒長。"



徐維剛的戶籍證明上,寫著"無國籍"三個字,這是目前唯一能證明他身份的東西。

蘇聯名字被譯成特維申果·伊萬·安德烈耶維奇,但連他自己都念不順這個名字。



往北200公裡,內蒙古恩和鄉的情況類似,2631個人,七成是混血。

金發碧眼的大媽在街上賣列巴,用東北話跟你討價還價。木刻楞房子,俄式教堂,草原牛羊。看起來像童話世界。





可宏疆村跟恩和鄉,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一個拼命抹掉痕跡,一個把混血當成了招牌。

差別從哪來?

得從1933年說起。



江水變成了鐵絲網

1933年3月,日本人占了遜克,黑龍江突然成了一道不能跨越的線。

以前兩岸還能來往,現在船不許劃過江心,晚上8點以後,所有船必須停靠岸邊。冬天江面結冰,官兵會插上標志杆。

越界?抓住就是死。



日本警察隊就駐在邊疆村,除了一個日本隊長,其余全是漢奸。苗中林記得,有人想往蘇聯跑,被抓住,活活打死。

"最壞的就是那些'二鬼子'。"

宏疆村的袁廣榮記得,他姑姑16歲那年跑回了蘇聯。

家裡逼她嫁給一個混血老頭,成親前一天,姑姑帶著爺爺的童養媳,趁夜色偷偷過江,再也沒回來。

村裡的蘇聯老人想家了,就蹲在地裡哭。年輕女孩站在岸邊,看著江對岸的蘇聯船,跺腳埋怨母親。

為什麼要把我帶到中國

但江水已經回不去了,那條窄窄的江,成了無法逾越的屏障,邊疆村曾經是個被笑聲和歌聲包圍的地方。

俄羅斯人會拉手風琴,會跳舞。每到節日,全村人聚在一起,唱歌喝酒,那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光。





1960年代,中蘇交惡。宏疆村的混血人,一夜之間成了"問題",村裡30戶人家,只有4戶是純漢族,剩下的,全被懷疑。

造反派挨家挨戶盤問,電台在哪?怎麼跟那邊聯系?

徐月娥被逼得沒辦法,只能胡編,她說電台長得像燒火的爐子,對面一劃火柴,這邊就能看見。

隔著條江,誰能看得到?但不這麼說,就要挨打。

有個叫李榮貴的混血村民,母親是俄羅斯人。批斗時,造反派在他脖子上掛了個100斤的驅動輪。

後面的人踹一腳,輪子晃兩下,血順著脖子往下淌。

李的二哥被說成"特務頭子",造反派說他家藏了坦克,把房前房後挖了個遍,連個輪子都沒找到。

人被打得受不了,跳井死了,死了還不許家屬哭,宏疆村一度成了遠近聞名的"特務村"。

13歲的徐福勝在那個年代長大,他記得自己被叫"特務崽子"。大人是特務,小孩也跟著倒霉,端起飯碗,別人都不願意跟你坐一桌。



上學路上,其他孩子會沖他扔石頭。

"你爹是特務,你也不是好東西。"

徐福勝不敢還手,只能低著頭快走,這段經歷,在村民心裡扎了根。



花錢也要娶漢族

徐福勝長大後,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娶中國人。不管花多少錢,必須娶漢族姑娘。

他的兄弟幾個,想法一模一樣,用婚姻稀釋俄羅斯血統。



大兒子娶了個漢族媳婦,徐福勝松了口氣。小兒子還沒找對象,他放了狠話——



有我活著一天,你就別想找外國女人、混血女人。

全村的混血家庭,都在這麼幹。女孩子只找漢族男人結婚,男人拼命往外娶漢族媳婦,這不是攀附,是自救。

宏疆村最怕聽到一個詞——"二毛子",這個稱呼,比罵爹娘還嚴重。

你要是當著村民的面問,你是中國人還是俄羅斯人?對方會立刻變臉,他們只認自己是中國人。

村裡的年輕人,找對象特別難,姑娘一聽是宏疆村的,扭頭就走。


"那個村的人,都是混血。"

這話傳出去,像個標簽,撕不掉。男人只能往外找,去縣城找,去別的鄉鎮找。



媒人要的彩禮,比別人家高一倍,混血村民咬咬牙,認了。只要能娶到漢族媳婦,多花點錢算什麼。

三代人的努力,效果看得見。現在宏疆村,找不到一個會說俄語的人。

老太太們偶爾聚會,吃點列巴,喝點蘇波湯,唱幾句俄羅斯民歌,聲音壓得很小,好像怕被別人聽見。

黑龍江省給宏疆村掛了個牌子——"省級俄羅斯民族村",可村裡什麼俄羅斯民俗都沒留下。

1991年發了僑眷證,子女考學能加分,也就這點意義了。

村民不想要這個身份,他們只想變成普通的中國人,融進去,看不出來,才安全。

"我們就想過平常日子,跟大家一樣。"



宏疆村和上道幹村原本是一個大隊,結束後,混血人堅決要分家。

"不願意跟中國人住一起。"

這話聽著刺耳,實際是自我保護,混血人把牛馬全搶了過來,公社的人氣得夠嗆。心裡的隔閡,一時半會兒消不掉。





恩和鄉走了另一條路

同樣是混血村,恩和鄉的選擇完全不同,他們把混血當成了賣點。

木刻楞房子保留得完整,家家戶戶開民宿。游客來了,金發碧眼的老板娘端上格瓦斯,用東北話招呼你。



既有異域風情,又不隔閡,這個村子建了俄羅斯族民俗館。展品有上百年歷史,記錄著俄羅斯人在中國的生活。


從不同側面展示俄羅斯族的社會生活。

恩和鄉一年旅游收入超過1000萬,旅游業成了支柱產業。村民靠這個致富,不用再種地打漁。

恩和鄉的地理位置在北緯51度左右,四面環山,與俄羅斯隔著額爾古納河。風光宜人,靜謐淳樸。

當地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是俄羅斯族同胞,他們熱情好客,保留著完整的俄羅斯民族傳統。

2011年5月,恩和從室韋鎮獨立出來,恢復了俄羅斯族民族鄉的名稱,這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



恩和鄉下轄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恩和村,2018年末,戶籍人口2631人。截至2020年,下轄1個社區,另轄1個村級單位。

恩和鄉有耕地15.4萬畝,可利用草地40萬畝,林地280萬畝。

2011年,農業總產值5897萬,糧食產量2.01萬噸。

2015年,農牧業總產值1.2億元,牲畜存欄47659頭,牛奶總產7700噸。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鄉的經濟。

為什麼兩個混血村,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路?

地理位置是一方面。

恩和鄉在內蒙古,離呼倫貝爾草原近,旅游資源豐富。宏疆村在黑龍江邊境,偏僻,沒有開發條件。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歷史留下的心理創傷。

宏疆村經歷過被懷疑、被孤立的年代,那段記憶太痛,痛到村民寧願抹掉自己的特征。

恩和鄉沒有這麼重的包袱。

2011年,恩和從室韋鎮獨立出來,恢復了俄羅斯族民族鄉的名稱。政策支持,旅游開發,混血身份變成了優勢,村民不再回避,反而主動展示。

走在恩和鄉的街上,隨處可見俄羅斯族的面孔,他們穿著傳統服飾,在民宿門口招呼游客。

"來嘗嘗我們自己做的格瓦斯。"

大娘金色的頭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游客拍照,村民大方配合,這裡的混血身份,成了吸引游客的名片。

同樣的血統,不同的命運,關鍵在於環境給了什麼選擇。



宏疆村的村民用三代人的時間,拼命往漢族裡嫁娶。他們想融入主流,想安全,想不被指指點點。

這是生存本能。

恩和鄉的村民保留傳統,發展旅游,把混血變成了資源。

這是時代給的機會。

兩條路,沒有對錯,都是普通人在歷史洪流裡的選擇。

2025年,黑龍江依然靜靜流淌。宏疆村的年輕人,已經很難看出俄羅斯人的特征。第四代、第五代混血後代,外貌已經接近漢族,村裡人終於松了口氣。

恩和鄉的游客,還在拍著木刻楞房子發朋友圈。民宿老板數著收入,盤算著明年再裝修幾間房。

旅游旺季,一個月能掙小半年的錢。

江水兩岸,各自安好,但那段邊境往事,不該被忘記。

宏疆村的經歷提醒我們,身份認同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它跟政治環境、社會氛圍、個人經歷緊緊綁在一起。

恩和鄉的發展證明,包容和開放能創造多大的價值。同樣的特征,不同的環境,結果天差地別。



歷史不會重來,選擇也無法更改,我們能做的,是記住這些故事。

記住那些為了生存而努力融入的人。

記住那些在包容環境中找到自我價值的人。

他們都是中國人,都在這片土地上扎根。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