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比起痛失人口紅利,真正拐點浮出?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人口紅利 vs. 機器紅利


本文節選自《機器時代: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一書

中國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得益於以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相對低廉的比較優勢融入全球生產網絡。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和出口加工區,吸引境外資本和技術,並依靠來自農村地區的廉價勞動力作為“人口紅利”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然而,這種全球代工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模式也導致了對出口訂單的高度依賴,一旦歐美國家市場疲軟、經濟危機或消費不振,中國的加工企業就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潮。


這種全球代工生產模式不僅讓中國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歐美市場,同時還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勞動權益問題。當勞動力被視為一種“人口紅利”的時候,從中獲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伴隨著低工資、弱保障、超長勞動時間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因為節約勞動力成本就是讓利潤最大化的直接途徑。事實上,基於勞動力成本而進行“逐底競爭”的產業大轉移在全球范圍內主要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日本等國家將輕紡、機電等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成本較低的“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 第二次則發生在20 世紀90 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及“亞洲四小龍” 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大陸。

正如美國社會學者貝弗裡·西爾弗所言:“資本流向哪裡,勞工和資本的沖突很快就會跟到哪裡。”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的勞資矛盾頻發,勞資糾紛的增長趨勢與外商直接投資及出口總額的增長趨勢幾乎一致。而在諸多企業類型中,發生在外資企業的勞資爭議率(即每10 萬名員工發生勞資爭議的數量)是最高的,比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國有企業高幾倍甚至十倍以上。

2010 年發生的兩個重大事件給這種逐底競爭的模式敲響了警鍾。第一件事是發生在深圳富士康的連環跳樓事件。該年的1 月至8 月,富士康科技集團,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發生了17 宗工人跳樓自殺事件,造成13 死4 傷的悲劇,這一系列自殺事件被媒體稱為“連環跳”。事件發生後不久,我參與了一支由多所高校師生組成的調研團隊,在富士康位於深圳龍華和觀瀾的兩個廠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地調查。在這座由鋼筋水泥和機器構築的工業巨鎮裡,工人每天工作10—12 個小時(“連環跳”事件發生之前每天普遍工作 12 個小時),每月平均收入約為2000 元,但其中一半的收入都靠加班獲得。工廠裡實行的是准軍事化的管理制度,工人將其戲稱為“人訓話管理”——管理人員經常使用粗俗、難聽的話語對下級員工進行訓斥甚至辱罵。廠區和車間有著嚴格的門禁制度,工人們進出車間需要接受兩道安檢,不能攜帶手機及任何金屬物品進出車間,如觸發安檢報警,則將面臨被搜身、沒收個人物品,甚至被要求剪掉扣子或脫掉腰帶的處置。難怪工廠周邊的小商店均在售賣“無鐵內衣”“無金屬腰帶”“無鐵褲”!


為了防止工人跳樓,廠方在其員工宿舍樓四周及所有的陽台、窗戶都裝上了“防自殺網”。遠遠望去,大片的宿舍樓被防護網包裹得密不透風——它們既是包裹工人肉身物理之網,也是束縛工人精神的無形之網。其中的諷刺意味顯而易見——如果一個地方讓人身體極度疲憊,精神飽受煎熬,人格尊嚴被踐踏,那麼,再高的護欄也未必攔得住那些對生活絕望的年輕人。




裝上防護網的富士康宿舍樓

如果說富士康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全球代工企業的典型,其嚴苛的管理模式讓一小部分工人走上絕路,那麼發生在同一年的本田工人罷工則讓大眾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2010 年5 月17 日,廣東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制造公司近百名工人因對薪酬制度不滿而發起罷工,罷工歷時18 天,最後以工人爭取到每月加薪500 元而結束。

這起罷工不僅在本田汽車的生產鏈中引起了連鎖反應,還在整個汽車汽配行業掀起了一場罷工潮。天津豐田、天津三美電機、廣州電裝等40 多家外資企業的工廠工人先後發起罷工行動。在本田罷工結束後,基於工人提出的重整工會訴求,廣東省總工會派出巡視員聯同地方工會對南海本田工會進行重建,並且在工會改選後推行了多次工資集體協商。這些勞資集體談判的實踐經驗後來被總結提煉為解決勞資糾紛的“廣東模式”,並獲得官方工會的好評和推廣。

本田罷工被視為“中國新工人運動的轉折點”,因為它引發了一系列罷工潮,不僅凸顯了工人的利益訴求正在從“底線型”轉向“增長型”,也為汽車行業後續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樹立了典范。相較於富士康工人表現出的決絕或隱忍,本田工人展現出的勇氣和集體力量為爭取體面工作開創了一種新的路徑。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