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AI時代的迷失:可怕的不是跟不上,而是用舊思維趕路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過去兩年,從ChatGPT的興起到DeepSeek引發的全球震動,人工智能從高深的專業領域變成了全民討論的熱點,AI的躍遷式發展讓一個事實變得清晰:我們正處在人與智能邊界被重新劃定的歷史節點。

AI的能力邊界在快速擴張,許多我們原本以為"只有人類能做"的工作,AI都開始涉足。這種變化帶來了集體性的焦慮和迷茫:在人與智能的邊界被重新定義的今天,什麼能力是AI不可替代的?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我看來,真正值得我們焦慮思考的,不是AI會變得多強大,是否會擠壓、替代和威脅人類生存,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已經為這個時代做好了准備,這才是關系到每個人在這個時代下生存狀態的核心問題。

01 我們對AI的認知,取決於看待它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談到AI,總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誤區:以為擁有的技術會決定未來。這種誤解非常普遍,也非常危險。因為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技術從來都不是最關鍵的變量,真正決定時代走向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

公元1500年前後,歐洲的科技水平其實遠落後於中國伊斯蘭文明:中國有火藥、造紙術、指南針;阿拉伯世界擁有世界最高的數學與天文學水平,但為什麼現代科學在歐洲誕生?其實不只是因為技術,更多的是因為邏輯傳統、哲學傳統、實證主義、懷疑精神、法治、自由討論的學術環境、市民階層的興起。換句話說:歐洲的思維方式現代化了,所以它具備了吸納所有技術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清朝的中國。乾隆年間,中國的農業、手工業、冶金技術都領先世界,但為什麼仍然在近代被擊敗?因為當時的思維仍然是當朝的皇權邏輯、教育仍然是科舉模式、世界觀仍然是天朝體系、知識結構是封閉的、信息處理方式是靜態的。技術再強,也無法改變一個文明的認知路徑。技術是外在力量,思維才是內在決定因素;內在不變,外在越強反而越危險。

現代中國的快速崛起也印證了這一點。改革開放後,我們重新建立了市場機制、科學教育、工程體系、邏輯與實證的訓練、與世界接軌的知識結構——這才是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底層動力,而不是某一項具體技術。思維方式改變後,技術自然會自己找到位置。

我們再談談“現代思維”本身。事實上,我們今天之所以會對 AI 等有如此多的恐慌、崇拜、誤解,本質原因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當下我們的部分文化或者說認知能力,至今尚未完成“現代化思維”的轉換。

對於當下的AI熱潮,之所以它被過度炒作、被神化、被“上綱上線”,就是因為當一種新名詞或者新浪潮出現,很多人沒有相應的思維工具去面對它,就會自然陷入恐慌,把它當成一種新的“信仰式崇拜”。而這種崇拜,往往只是對未知的放大,不是對本質的理解。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