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神州九号: 神九16日18时37分发射 三名航天员亮相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神九16日18时37分发射 三名航天员着宇航服亮相(高清组图)6月15日下午,“神九”飞行乘组成员确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九飞船定于16日18时37分发射。 新华社发




神九乘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发射场参加联合演练(6月12日摄)。




神九乘组航天员刘洋在发射场参加联合演练(6月12日摄)。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刘旺,男,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9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88年6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景海鹏。



刘旺。



刘洋。



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景海鹏(中)、刘旺(左)、刘洋(右)在模拟返回舱进行上升段操作训练。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景海鹏(中)、刘旺(左)、刘洋(右)在模拟返回舱进行上升段操作训练。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工作人员在对航天员刘旺的航天飞行服进行气密性检查。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航天员刘洋在模拟返回舱进行训练。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3名航天员确定:景海鹏 刘旺 刘洋

中新网酒泉6月15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定于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15日下午,承担“神九”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开始加注推进剂。目前,发射场区及全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航天员飞行乘组心理稳定、状态良好,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15日下午还将举行新闻发布会、“神九”航天员飞行乘组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刘旺将执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动对接。

景海鹏简历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刘旺简历

刘旺,男,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9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88年6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刘洋简历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神九将进一步验证飞船作为往返运输工具功能

新华网酒泉6月15日电(记者 白瑞雪 田兆运 赵薇)神舟九号即将飞天之际,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对这次任务进行了全面解读。他表示,神九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重要一步。

肩负“四个第一” 神舟飞船终成运输工具

记者:神舟九号的任务是什么?

周建平:神九飞行有四个难点或者叫“四个第一”:第一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天宫驻留,女航天员第一次加入乘组,第一次进行十多天的载人飞行。

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实施手动交会对接,是我们在太空中第一次人工对飞行器的运动姿态进行控制,这是一种新的技术能力,能够丰富交会对接的手段,进一步保证今后任务的成功。因此,神舟九号飞行是对交会对接技术的全面验证。

记者:在空间实施交会对接,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有什么区别?

周建平:打个比方,驾驶汽车需要靠人的视觉判断与方向盘、油门、刹车的配合,系统配置相对简单,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敏感器和软件,就能够处理各种预计到和没有预计到的情况。自动系统不需要人的参与,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自动系统往往能实现更高的精度,但是对设备可靠性要求也更高。

记者: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意义在哪里?

周建平:从神舟一号到七号,我们实现了把人送入轨道并返回地面,但当时的神舟飞船还算不上是一种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从神舟八号起,飞船可以与在轨运行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可以称为运输工具了。神舟九号将进一步验证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功能,能够通过不同的交会对接方式把人送进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并返回地面。这个过程的实现,将意味着我们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记者:按照工程计划,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将先后与天宫一号对接。在中国航天飞行次数并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用三次飞行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周建平:一次成功不是完全的成功,一次掌握技术不意味着全面掌握技术,因为航天器的差异、空间环境的差异等都会影响任务。多次飞行可以提高技术的成熟度、飞行的可靠性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交会对接技术是建立空间站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能力,3次飞行、多次交会对接,可以比较充分地验证交会对接技术,保证神舟技术状态的稳定。



记者:国外最早搞交会对接是飞船与飞船对接,我们的方案为什么不同?

周建平:我们实际上是把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两件事情、两个发展阶段合在一起做了。飞船与飞船对接的话,代价太大,也不可能长期在轨运行,而我们用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对接,既可以提高效率、加快工程进度,也能够更全面地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当然,这种方案在技术上存在新的风险,但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和天宫一号200多天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

乘组穿舱考验多项技术 女航天员发挥独特作用

记者:同样是载人航天器,人在飞船和目标飞行器里能发挥什么样的不同作用?

周建平:航天飞行的意义在于探索太空,但飞船在轨运行时间不可能太长,因此作为在轨科学试验平台的效费比是不高的。目标飞行器以及未来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才是长期生活工作的平台,这涉及有关人在长期太空飞行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次飞行,航天员将打开飞船舱门进入天宫一号参与组合体的管理控制、开展科学实验,飞行时间比以往都长。因此,这次飞行不仅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验证,还要验证组合体的大气、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技术是否满足载人要求,以及生活和锻炼设备等是否具备支持人较长时间在轨生活工作的能力。

记者:神舟八号发射时,神舟九号是否上人还没有确定吗?


周建平:是的。神舟八号任务成功后,我们对各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质量、功能、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今年年初决定神九载人。执行神舟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3人组成,他们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时以一人为主用控制手柄操控飞船平移和靠拢,另外两人辅助他完成。他们都非常优秀,有能力完成这次任务。

记者:派女性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有什么意义?

周建平:载人航天需要解决人在太空中长期生活工作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性别航天员都能保障其长期在轨飞行,才能说是全面掌握了这方面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一方面,女性航天员的参与可以让我们了解女性在太空中生活工作的航天医学特征以及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女性的细致等特点,能够在航天飞行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我相信今后空间站会迎来更多的女航天员。

记者: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的火箭、飞船在技术状态上与神八基本一致,那么这次飞行的各系统、各环节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周建平:我的关注重点是人的安全。我反复告诫大家,要对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研究分析,并通过不同的手段方法、依靠技术上的进步和成熟来实现,用体系的力量来保证整个设计过程受控,用系统的方案保证整个过程按计划可靠实施。这不仅是指正常程序,而且还要保证故障程序、故障预案都能可靠地实施,才能确保人的安全。

20年打造载人体系 天宫欢迎国际合作

记者:2011年中国航天发射频率超过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发射成功率也领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航天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周建平:由于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航天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航天的主要方向也都已涉足,这使得我们能够大步接近美俄等领先国家,但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仅从载人航天来看,我们无论是神舟飞船还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展,都是为了获得载人航天的基本能力。我们还处于基本能力的建设过程中,而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很多年,技术上明显领先。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已发展了20年,作为见证者,您认为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周建平: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发射频率也很低。在工程立项后的最初几年,中国航天经历了多次挫折失败。载人航天能在挫折中奋起,非常不容易。我们用20年时间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载人体系,为今后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载人航天提升了中国航天从设计、分析、仿真、实验到工艺的研发能力。基本体系的能力永远是发展的基础,否则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像现在一样每年进行这么多次航天发射。事实证明,载人航天的发展在推动技术进步创新、带动中国航天工业发展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记者: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吗?

周建平:由于过去神舟飞船运输能力的限制,合作有限。随着能力的提高,国际合作可望进一步拓展,天宫二号上会有新的国际合作项目。今后建成空间站后,我们就更有能力给中外科学家提供一个可以从事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具备相当规模的平台,让他们去开展生物、材料、微重力、天文、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我们与国外同行在技术上的交流一直很多,对于国际合作交流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积极的。

神九:航天员手动对接提高成功率 极消耗体力

网易



导语:此次神舟9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关键是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无疑手控对接技术将提高交会对接成功率,也是突破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最后一步。但这一过程也极为消耗航天员体力和时间以及精力,稍有不慎或者状态不佳就易导致失败。








6月9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中国航天已完成第一阶段载人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经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第二阶段则要突破载人飞船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器长期自主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2011年11月3日凌晨无人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对接成功,根据日前披露的信息看,下一步将由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完成下载人飞船的手控对接,彻底掌握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8号对接顺利神舟9号提前进行载人对接

神舟九号飞船飞行任务的细节,尤其是是否载人则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谜团。2011年的报道早就明确神舟十号飞船载人进行对接,而神舟九号飞船是否载人要根据神舟八号对接的表现而定。这种任务设计和SpaceX公司龙式飞船原来的COTS 2和COTS 3两次飞行任务验证对接能力类似,都属于分阶段突破高难度的关键技术。由于COTS 1任务相当顺利,SpaceX公司后来说服NASA将两次任务合并为COTS 2+,这次任务中龙式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并返回。

2012年元月首次报道神舟9号将于6月发射

2012年1月30日《科技日报》的新年报道中提到了“今年6月,中国将发射神舟九号”,进一步明确了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射时间。随后的报道中虽然将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间较为保守的改为6月到8月择机发射,但披露了神舟九号乘组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还明确表示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对接将是手控交会对接,这次任务如获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9号执行中国第一次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

除了其他媒体的侧面报道,2012年2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以官方形式正式宣布了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根据报道神舟九号任务还将是中国第一次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任务,其飞行时间将远超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最长不过4天多的时间,可能达到13至14天之久。







神舟9号舱内空间狭小、留轨飞行时间有限。尽管中天宫一号只是试验性空间站,但其生活物资足够3名航天员生活20天所需。图为天宫一号内部空间。

神舟9号关键在于要突破手控对接难题

随着神舟九号发射日期的日益临近,6月9日箭船组合体已经从技术区完成垂直转运抵达发射区,6月12日又进行了首次全系统联合发射演练,13日上午完成了主要测试工作,转入火箭加注准备,火箭发射准备进入最后阶段。

目前初步确定6月16日为神舟九号飞船的第一发射窗口,如果天宫一号未来没有进行大幅变轨的话,根据现有轨道参数可以预测神舟九号发射时间在6月16日18:37分左右。相对以往的历次任务,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主要难点就在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上,前者包括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考验,后者关键在于要突破手控对接的难题。

神舟9号飞船独立飞行能力为7天

众所周知太空飞船内部体积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能力也较弱,无法维持太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以使用了数十年、成熟可靠的俄罗斯联盟飞船为例,其独立飞行设计指标是最长14天,与空间站对接飞行最长时间为200天。神舟飞船设计上参照了联盟飞船,虽然拥有更大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但太空飞行的设计寿命并没有突破,而且尚处于成熟期稳妥起见,神舟九号飞船设计独立飞行能力为7天。

天宫一号可保障3名航天员20天所需

由于太空飞船存在舱内空间狭小、留轨飞行时间有限等不足,具备更大生活空间和更长运行时间的空间站应运而生。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尽管只是试验性空间站,但载人飞行能力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根据戚发轫总师的介绍,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生活物资足够3名航天员生活20天所需,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将是2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对接飞行10天时间。

神9独立飞行3天与天宫组合飞行10天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接受采访时透露了神舟九号任务将执行13天的飞行任务,其中神舟九号飞船独立飞行3天,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组合体飞行10天,驻留时间是此前最长的神舟六号任务的约3倍,这对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的环控和生保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是神舟九号任务的核心,这是突破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最后一步。图为神舟8号与天宫一号进行自动对接电脑图。

手控交会对接是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最后一步

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是神舟九号任务的核心,这是突破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最后一步。去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了两次自动对接,成功突破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手控对接技术是自动对接失效时的保险

天有不测风云,太空苛刻环境下自动设备的软件和硬件难免出现问题,以苏联早期联盟飞船为例,针式自动对接系统的故障比比皆是,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多次成为最后的保险,即使今天俄罗斯的联盟飞船的自动对接系统相当成熟,仍保留了手控对接模式作为备份。

至于美国从载人航天之初就选择了手控对接模式,美国的双子星、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虽然具体的对接机械机构各异,但都属于手控对接系统。中国要建设大型长期空间站,长期太空驻留需要更频繁的发射和对接,手控对接技术将是自动对接可能失效时的保险,是发展载人航天必然要攻克的难关。

手控交会对接可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

人工控制的对接系统相对于自动对接系统具有很多优势:航天员的观测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时修正交会和对接过程中的失误与错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交会对接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或是异常情况做出更好的判断,节省交会对接过程中消耗的推进剂。加入了人的因素后,可以显著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

航天员手控对接也有一些明显的弱势。手控交会对接的航天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缺乏训练的航天员手控对接基本以失败告终。航天员容易受到航天疾病影响,还有身体精神状态的波动也会影响手控交会对接的效果。不过相对而言,航天员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成功率,通过选择状态最好时进行手控对接提高可靠性,而自动对接设备则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联盟八号飞船曾出现温控系统失灵,导致自动对接系统信号频率源异常,最终距离测量出错无法对接的问题。这类故障在太空中是无法解决的,虽然自动对接系统日益成熟,但手控对接模式仍是以防万一的必备。

手控交会对接过程极为消耗航天员体力

总的说来尽管航天器操控日益自动化,但人的作用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目前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控和自控结合,充分结合人控精细灵活、自控稳定可靠的优势,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和成功率。以中国神舟九号任务的手控交会对接为例,自动交会对接系统将把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到引导接近100米左右的距离上,随后转入手控交会对接模式。

交会对接的关键在于两艘飞船的对接部件精确指向对方,同时要消除横向速度,并把线速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航天员手控对接中通过显示屏的图像和测量数据判断两者的相对速度、位置和相对姿态,通过平移控制手柄和姿态控制手柄控制好飞船相对速度、方向和姿态,尤其是根据显示屏上的十字靶标判断是否对准目标飞船的对接机构。一般的说对接时相对速度要在0.2米每秒左右,横向错位不能超过0.18米,这个接近过程需要极为精细的操作,极为耗费时间、体力和精力。换句话说,如果对接时间过长导致航天员消耗体力过大,或者航天员稍有不慎以及状态不佳就易导致整个手动交会对接试验失败。



即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将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较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同样是一个重大试验,新上加新的技术突破将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中国航天人已经为这次任务做了充分的测试和模拟,力保神舟九号任务的成功。以手控交会对接的突破为标志,神舟九号任务必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