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我与故乡战斗,随时准备老死不相往来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故乡的初夏。摄于2011年5月。

以我这样的脾气秉性,很难不批评故乡。当然,所谓的批评故乡,并不是真的批评故乡,只是批评故乡的某些事和某些人。


第一次以个体的身份写文章批评故乡,是在2012年。

那年秋天,回乡看望母亲,正遇大旱,久旱无雨,房前田旁的水塘全部见底,农民无水浇灌。村后的土路,则每逢车过都扬起漫天的灰尘,久久才会散去。

离乡那日,我亲眼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见底的水塘地舀水,然后用挑桶挑去菜地里浇菜苗。

一瞬间,我泪流满面,一路哭到了县城的客运站……

于是,决心为父老乡亲们打一场小小的仗。当晚就写了题为《被遗忘的故乡》的文章。当时还没有微信,文章发布在微博和博客上。

文章陈述了在湖北“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的大形势下我村却一塘未挖的事实,也陈述了在湖北号称早就实现了“村村通”的大环境下我村却还是一条土路的事实……

文章发布的那日,我正受邀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们讲座,手机静音。讲完课,发现时任宣传部长打了若干个电话,就给他回了过去。

电话接通,客气了几句后,他开始发牢骚和埋怨,大意是我不该写文章公开批评老家,有什么事可以先跟他说,让他先想办法去办。

我当时是笑着跟他说:让你去设法修一条路,你办得到吗?我写文章公开呼吁而不找你,是不想给你添麻烦。


大概是觉得轻视了他,他开始有点激动,说我的文章失实,要去报社投诉。

我问他,怎么失实了?

他说:你说我们没有挖塘,我们虽然是没有挖塘,但我们修了渠道,因地制宜。

我问他:首先,省里明确要求挖塘,而且是要求每个自然村要挖一口当家塘,省里的钱也拨了,市里的配套资金也有,你们为什么不按省里的要求执行挖塘而非要修渠道呢?其次,我们村的农田基本都是靠天收,灌溉完全靠水塘,塘全部淤积且淤积多年,只要天旱就没水,水都没有,你们修渠道干什么用?


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不过,后来省纪委调查我,已任纪委书记的他没有趁机陷害我,由此可见他的人品可能也还不差。

次日,气愤的我再次回到老家,面见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在书记的支持下,路终于在2013年春修成了水泥的,水塘也象征性挖了一口。

后来有那么几年,只要我写文章批评老家,就会有各种人好心或者恶意来游说:你作为我们这里的人,不要写文章公开批评老家,这样不好。

我至今不能接受他们说的这些蠢话,批评老家怎么不好了?

在老家生活的,除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舅舅姑妈表兄弟表姐妹等等亲人亲属,还有无数看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和自己看着长大的年轻晚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他们生活生存的环境。

一个人若连自己的家人亲朋都不爱,如何会爱远方的人?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老乡亲都不在乎,如何真的会在乎跟自己毫无关联的陌生人?因为怕得罪老家的官员,就假装没看见他们干的那些坏事,这不是一个读书人应该有的样子。即便能力有限,不能事事发声、每次都发声,偶尔发一两声也是应该的。

爱人,先从身边的人爱起,先从故乡爱起。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8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24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