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柴静: 回望穹顶之下 柴静很值得我们致敬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纽约时报》2015年报道:周末期间,成百上千万中国人心惊肉跳又心怀愤慨地观看了柴静时长104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截至周一清晨,这部纪录片已经在优酷网站上被播放了2,000多万次,中国其他众多网站也播放了这则视频。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称,行业利益、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官僚主义障碍妨碍了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治理雾霾。


  报道说,柴静在片中说,她的女儿出生时就长有良性肿瘤,需要手术,她暗示女儿的病是中国的空气污染导致的,许多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中国父母都对重污染环境下中国下一代的健康表示担忧。

  但报道也说,在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惠誉声中,柴静的个人经历成为了评论焦点。柴静及其丈夫有足够的财富和特权使得她能够去美国生小孩,因此有人在评论这部纪录片时指责她伪善。


  人民网就《穹顶之下》对话柴静

  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人民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众的?

  柴静: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我深感作为传媒人的一员,也有责任,因为当时我在北京,但我浑然不觉。我做过不少污染报道,总觉得好象看到烟筒,看到厂矿才会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就无知无觉。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

  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


  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人民网记者: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柴静:我自己并不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那有一种强迫性。小时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我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埋在了别处——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人民网记者:一个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我是觉得特别亲切,但是你有顾虑吗?

  柴静: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4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