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式拼娃太累 那就试试美式拼爹吧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美国生活过的华人,不知是否会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穷”这个字,在中美两国有着迥然不同的涵义。在中国,“穷”只是“穷”而已,甚至古时候还有着一丝褒义,人们称“穷”为“清贫”,感觉很干净。但在美国,“穷”这个字,往往令人想到“贫民窟”“犯罪率”“毒品”“偷盗”“酗酒”……即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袭来,“穷”常常和“乱”以及“坏”联系在一起。


  而这种现象的根源,大抵还得从中美两国不同的基础教育谈起。

  美国基础教育主要以公立和私立学校两种形式展开,以学生的成绩、升学率、行为表现等来衡量,私立学校普遍要比公立学校好一些,而且不受住宅区域的限制,但会受到家庭经费情况的限制,学费昂贵非一般家庭所能及。此外,还有一些贵族学校慎挑学生,比如西德威尔中学这样的学校,即便家长愿意花钱孩子成绩很好也很难进去。


  顶尖私立学校,如西德威尔友谊中学(Sidwell Friends Middle School)以总统家长而出名,如果说哈佛拥有最多的美国总统校友,西德维尔则拥有最多的美国总统家长。这些白宫家长包括奥巴马克林顿、罗斯福、尼克松等等。除此之外,华盛顿各个权贵阶层也都争相把孩子往这里送。尽管学校对毕业生们的去向守口如瓶,但据透露去藤校/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的比例在30%以上。

  对于普通美国家庭而言,如果无法支付私立学校昂贵的学费,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好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入学方式以固定社区为限,家长通过选择住宅来择校,好学校往往在较好的住宅区内,房价也高,这相当于中国人常常说的“学区房”概念。

  因此,在美国,好的基础教育是需要用钱来买的,无论是以“学区房”的形式,还是以交学费的形式,都要凭借家长的经济实力,套用大陆的流行语,就是得“拼爹”。

  而这也正是美国的孩子们没有应试压力,可以享受快乐童年的最根本原因:从一开始,教育资源的分配,就根据社会阶层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进行了区别划分,基础教育期间不存在重新洗牌的机会,完全是建立在“拼爹”基础之上的,压根没有“拼娃”这一说。

  也正由于此,很多中国父母来美后吃惊地发现:身边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至少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身处一所烂中学的命运。

  也许会有人反驳:可美国的大学录取不完全是“拼爹”,名校除了对富豪以及名门望族敞开大门,比如校友推荐大额捐款等途径,还是要“拼娃”的。

  美国大学的录取总结起来主要是两点:1,硬件:比如全A的高中成绩、出色的SAT成绩(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2,软件:高级别竞赛、独特的课外活动、突出领导能力等等。

  从学校的角度,录取时还会考虑以下几方面:1,体育特长生 2,校友子女:比如小布什进耶鲁就比较容易,因为老布什也是耶鲁毕业。3,富裕家庭:不仅支付全额学费还可以捐钱,比如在丹尼尔·戈尔登的《录取的代价》一书中就爆料:特朗普女婿当年申请哈佛时,人家老爹给哈佛捐了250万美元,并承诺每年定期捐25万。(所以当听到特朗普一家都是“学霸”的时候,也不用太惊讶。)4,天才:比如精通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5,少数族裔:如叙利亚难民等。

  那么一个在美国出身社会底层的孩子,想踏进名校大门到底有多大可能?

  首先他没法拼爹,所以只能接受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而这就会直接导致他将来在大学申请时,拼成绩没什么优势。那能不能拼特长或者体育呢?以体育为例,康奈尔有冰球队、哈佛耶鲁有美式橄榄球队、斯坦福有壁球。如果从小培养这些所谓的“爬藤”项目,能够达到高水平也有希望。

  显而易见是不现实的。想要拼这些,最重要的是拿出好成绩。除了天赋异禀,还需要父母的大量付出,比如平时高强度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高水平的教练指导,而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地往外掏钱。此外还得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比赛,如果在外地比赛,来回的飞机票住宿费,在找到赞助之前通通都只能由父母买单。最近的奥斯卡影后艾玛.斯通,从小喜欢演戏,早在童年时代她就接受了几年的声乐训练,父母还送她去上专门的私人训练课程,而当时的戏剧教练曾经在好莱坞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工作过。还有世界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尽管小时候被诊断有多动症,但他有一个当中学校长的好妈妈,让他从小就加入了北巴尔的摩水上俱乐部。

  




  艾玛.斯通的逐梦路早在童年时代就开启了(图源:VCG)

  所有的这些时间精力金钱方面的付出,都还仅仅只是门槛而已,对于底层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接下来,底层孩子申请大学最大的优势,就只能是“拼苦”了。就是说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少数族裔、外来移民、单亲家庭等方面通通可以大做文章来打动招生官。可仅仅靠“拼苦”又如何脱颖而出?同样的“苦”如何写的让人感动,除了真材实料还涉及到出色的写作能力,而这就又转回到了孩子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层面。

  更重要的,底层孩子们从小所接受的是不平等基础教育,这就决定了如果想要出人头地,首先得同环境作斗争,需要有强大的抗干扰以及抵制诱惑的能力,比如酗酒、吸毒以及其他不良行为,还有来自周围同伴们各种“入乡随俗”的压力,这些都会带来很大困扰。数据表明,在美国大城市贫民区的公立学校,很多孩子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较差,很多学生无心上学,常常缺席,而且不做家庭作业。不少孩子都经历过或者担心受到欺负、打击以及偷抢等不良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很难指望一个未成年人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


  同时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也令人担忧,很多地方的公立教育基本上已经成了免费提供三餐,消磨时光的公立“托管”。孩子们在中小学学到唯一的东西就是社交而已。等到上了高中,不同学校间的差距就愈发明显。相比很多好中学动辄20%以上的名校录取率,底层孩子们的机会非常渺小。

  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华人父母到美国后,远远不像当地的美国人那样心大,往往显得急功近利,比如有名的“虎妈”,他们敏锐地洞察到了潜在的危机感,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安心享受所谓的“快乐教育”,一边会省吃俭用也要买学区房,一方面千方百计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在中国大陆都有着“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历,从而不甘心让下一代随波逐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在哪里,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激烈的竞争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换种形式,换个时间地点而已。

  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环顾四周会发现: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不计其数,比如新东方校长俞敏洪京东董事长刘强东都是出身底层。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在美国,在申请大学之前,仅仅靠“拼爹”,他们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将会是怎样的?回过头来再看看美国的上流社会,又有几个人是从真正的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特朗普一家都是“学霸”,老布什布什全是耶鲁毕业,奥巴马的女儿也马上奔赴哈佛……这不由令人想起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即便以穷苦出身而自居的前总统奥巴马,也有一个出色的外祖母,夏威夷银行第一位女性副总裁,是她提供经济支持把外孙送进了当时美国最好的学校,一所精英预备学校:夏威夷普纳荷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的学费十分昂贵,全校包括奥巴马在内只有三名黑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的外祖母为他提供了成为社会精英的基础。而奥巴马自身的这种经历,也令他在任职总统期间,更加关心贫困地区孩子们所受到的教育问题。

  

  即便是奥巴马也有一个出色的外祖母(图源:VCG)

  在中国,因为优质的基础教育一直对底层孩子敞开着大门,“穷”只是“穷”而已。但在美国,由于基础教育的天生不平等,“穷”这个字,常常和“坏”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吐槽甚多,最大的槽点就是“应试”两个字。“快乐教育”“宽松教育”也成了时髦的教育热词,提倡效仿西方教育体制更成为一股潮流。中国基础教育确实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但纵有万般不好,毕竟拼的也是“娃”而非“爹”。很多中国普通家庭既买不起学区房,又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如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完全朝着西方教育体制的方向改,全凭拼爹,拼得起吗?

  也许会有家长跳出来指责: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没想让孩子上名校,只是想让他成为幸福的普通人而已。好吧,但即便如此,也得争取去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吧?在此提醒一句:当“穷”这个字,开始和“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中国社会底层孩子们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