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50歲與80歲,一對母女的抱團養老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是80歲的媽媽林秀莉和50歲的女兒巫昂的同居故事。

最初引起我好奇的是巫昂的一篇文章,她寫道,“終於感受到有一個妻子的男作家有多快樂和專注了。”文中的“妻子”是她的媽媽。起初我覺得這樣的母女故事在生活裡並不少見,在傳統敘事裡,母親往往是奉獻和犧牲的角色。但分別聯系兩人後,我在這對母女身上,看到了母女關系的另一種可能。


作為母親,林秀莉身上有傳統的烙印,她忍耐了二十多年的家暴,直到孩子成年,才終於鼓起勇氣離婚。為了逃避縣城的閒言碎語,她移居廈門,盡管那時已是退休的年紀。但她身上又有現代女性的一面,作為一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她始終沒有被母職束縛,而是將事業放在第一位。傳統和現代的雙重標准是她那一代女性普遍面臨的困境。但這也造就了她的開明,不催婚,理解並尊重女兒的選擇和事業心,從不幹涉她的生活。

女兒巫昂則經歷了三次逃離。一次是離開老家福建縣城,從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逃離;一次是成年後,決絕地脫離父親的管制;最後一次是選擇不婚。她的前半生,生長出了幾乎完全不被束縛的自由的藤蔓,她在上海讀大學,北京讀研究生,寫詩,寫小說,做過多年調查記者。

工作上的伙伴稱巫昂是“最有野心的福建女人”。她不置可否,毫不掩飾自己在事業上的野心,她認真規劃、布局,事業多線開花,開寫作課,寫劇本,開畫展,開公司,一路沖到今天。

進入中年和老年階段,她們都還單身,於是選擇共同生活,共同衰老。在人生的前半程,她們曾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對方,成為更好的個體。整個過程充滿艱難,以至於當巫昂和母親真正在一起生活後,感覺是“劫後余生”。

她們在雲南建立了屬於兩人的家,有自己的臥室與工作室,也建立了生活的邊界。她們解除了傳統的生活綁定,比如一起吃飯。她們可以選擇見面,也可以不見面,選擇聊天或者不聊天,只需要做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巫昂也看到了邊界的另一端,是母親在家務上更多的付出和遷就。她鼓勵母親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幫助她找到新的愛好,比如讀書、做衣服。


同居之後,母女倆都變得更松弛了。巫昂在朋友圈叫媽媽林妹妹,林秀莉叫女兒巫老師。她們會擁抱,說我愛你,成為了最親近的好朋友。這是她們關於親情的最高描述。

以下是巫昂和林秀莉的講述。

最有邊界感的伴侶


巫昂:媽媽是那個可以在我身邊不妨礙我工作的人

同居的決定主要考慮到我們的年齡,媽媽當時73歲了。2017年,經歷了我小姨癌症去世,她一下子受不了,消瘦,頭發幾乎全白了。那一年我也生了場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我決定接她到北京,跟她一起生活。我們倆都是單身,可以彼此照應。從2018年初,我們開始同居,到現在第七年了。

這也是她離婚時,我對她的承諾:當她真正進入老年階段,不再返聘上班,我可以起到陪伴者的作用。我和我弟達成了默契,我管我媽,他管我爸(履行每年見他一兩次的責任),但我不見我爸。其實我弟也管我媽挺多的。

最重要的是,媽媽是那個可以在我身邊不妨礙我工作的人,我相信她可以。

最開始是我弟幫我們租了房子,一室一廳,只有四十平米。我先到的北京,我媽一個人從廈門過來,帶了很少的行李,我們就這樣住了進去,屋裡缺什麼東西,直接在網上下單。到北京我媽就感冒了,我也開始咳嗽,一家人病了一場,病好了以後,她整個人慢慢好了起來。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4 秒 and 10 DB Queries in 0.0040 秒

    備案/許可證編號:蘇ICP備1103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