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陈凯歌: 她比肩陈凯歌 女人格局大活得高级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少红导演我觉得她既有男性导演比较刚毅的一面,也有女性导演的那种细腻。”

今年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很多好演员都奔向李少红导演的小组。


身为四大导师之一的李少红,在节目里对选手们的评价和指点常常是一针见血,立竿见影,颇受认可和青睐。



论及这种鞭辟入里的功力,其实跟李少红多年的历练密不可分。

37年影人生涯,9部电影,5部电视剧,将近20部监制。

陈凯歌说她拍戏:“以最大限度的挤压,使演员全情投入,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

北影的同学们说她“女人比男人凶残”。

何赛飞则说她是“女中豪杰”。



一路走来,李少红始终兼具着细腻的柔情和过人的坚韧。



2000年,李少红导演了《大明宫词》。



“长安细雨,

沐浴着太平;

大明宫景,多少宿命。

回首遥望苍穹下,

众事浮沉,无常无情;

终我一生,难寻太平。”

莎士比亚式的唯美对白和中国大唐盛世的背景相碰撞,在当年无疑是一次饱受争议的尝试。



很多人揣测这样的结合必将不伦不类。

但最终,这部剧却给2000年的观众们带了一场无比震撼的视觉体验。

朦胧的韵味,明暗交错的色调,如梦似幻的氛围,搭配诗情画意的台词,让人很容易忘记故事描写的是残酷的权力斗争。

故事里,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扭曲而纠结的:

武则天在权力的游戏和良心的谴责中惶惶不可终日;

太子弘离深陷在有悖伦理的无边情感里;

太平公主在爱和控制欲之间不断地徘徊;

薛绍面对深爱自己的女人,无法去恨,又不敢去爱。

剧中的许多桥段,多年后仍旧令人印象深刻:

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相遇,如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见倾心,眼波流转。这一幕也成为名留影史的经典。



摘下他的面具,太平说:

“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的朦胧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

即使一眼便贻误终身,那又何妨?

26岁的周迅,眸子闪亮,朱唇轻启,纤纤擢素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天真浪漫。

待到两人成婚时,房中红烛明媚,成熟的太平手握当年两人初见时佩戴的面具,极力想象一切可能的缠绵悱恻。

但结果却跟她想象的完全不同。

新婚之夜,薛绍把公主一个人留在了房间里。

美好,瞬间转变成孤独和凄苦。

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邂逅之后,逐渐淡漠。





当亲密关系变成互相挟制的游戏,一段爱情的本质就成了互相折磨。

太平一直在渴求薛绍的爱,薛绍却极力克制自己,不去爱上太平。

最终,薛绍信守对慧娘的承诺,自尽在公主的面前。

留下那句:“一个人一生会遇见很多幸福,但只能对其中的一桩,付出承诺。

太平在得到爱人的同时,也永远失去了他。自此,她的人生开始滑向悲剧的深渊。

对女性命运的呈现,心灵的探索和苦难的解析,这是李少红剖析人性的切入点。

那一年,清纯可人的周迅,大气妩媚的陈红,霸气外漏的归亚蕾,温润清爽的赵文瑄。

每一个人物,都在李少红塑造的唯美氛围中,分外动人。

让人物极尽唯美,这是李少红的审美和功力。而提及这唯美画风,编剧郑重和王要也功不可没。

不过二位才子之所以在《大明宫词》里绽放,却也跟李少红的“逼迫”密不可分。

当年两位编剧将拥有大量倒装句的剧本送到李少红面前时,她其实是拒绝的。

因为这种叙述方式,实在太难把控了。

但两位编剧偏不信邪。

李少红来找他们的那天机缘巧合,刚好停电。他们就在自己的屋子里点上蜡烛,把台词一句一句地念给眼前的导演听。

那种氛围,李少红一下子被打动了,不久就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李少红所担心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出现,后来编剧实在写不下去了,来找李少红“求救”。



这下子,轮到李少红不信邪了,她不停地鼓舞,敦促着他们:

“你们既然认定了这条路就必须走到底!”

她一次又一次地上他们的出租屋找他们交谈。

最后,剧本终于写出来了。

李少红的坚持终究让创作者的初衷得以实现。而且不仅是对编剧的鞭策,李少红对演员的要求也极度严格。

陈红在零下1度的情况下穿着唐装飙戏,扮演薛绍的赵文瑄大冬天口含冰块,只为不让口中升腾的白气影响拍摄效果。周迅一个镜头有时候会重复数十次。

李少红对细节的要求,常常让演员们“吃尽苦头”,却也获益匪浅。

周迅曾说:“如果没有那时候,李少红的那种严格要求,我可能形不成这样的一种创作习惯。”

在电影上,李少红是偏执的。



她追求极致,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

曾经满怀理想的她,曾经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她,曾经体会过拮据无力的她,抓住每一个机会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少年走向高峰,她经历中的坚韧展露无遗。



1969,白衣飘飘的时代。那年,李少红14岁。

年少的李少红独自穿行数千公里的距离,从北地山东到了南方的四川,成为了独立团第二师年龄最小的一个兵。

在本该天真浪漫的年纪,她身着军装,和30个女兵一起被分到了男兵连。



在部队里,严格的训练,铁一样的纪律,风吹日晒,雨打霜摧。

李少红用14岁稚嫩的肩膀,全部扛了下来。有时真的走不动了,她也不肯让别人帮忙背她的包。

回忆那时候,她说:“那个年代,在我心中是中性的。”

近十年的军旅生涯,为她提炼出了一份男孩式的英气。

以后的岁月里,在她镜头底下的人物,无论太平公主也好抑或是武则天,都自带一股子特立独行无问西东的刚毅。

10年后,李少红的军旅生涯结束,恰好赶上国家恢复高考。

那一年,报考年龄限制正好卡在她的岁数上,彼时李少红心里明白,这一回如果上不了岸,恐怕机会渺茫。

深思熟虑过的她,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但北影竞争何其激烈,几万名考生中,只会录取几百人,录取率不到10%。

就连本身就是导演的母亲也认为李少红胜算不大。

但李少红可不认这个命,既然决定了,那风雨兼程,硬着头皮也要上。

更何况,天生硬骨头的她,关键时刻总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上考场那天,她穿着一身粗制黑布衣裳,肃穆且自带一种军人独有的威严感。





上场后,她用不高却十分的沉重的语调开始吟诵:


“不要说敬爱的周总理的骨灰

已撒满江河、大地

这样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生蓬蓬勃勃,

永远不会停脚。”

随着诗句的起伏,一切渐入佳境。

铿锵有力的咬字和极富渲染力的语调,把在场老师们的注意力全部拉了过去。

原定朗诵时间只有5分钟,结果5分钟过去,10分钟过去,15分钟过去……没有一位评委叫停。

一整首《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朗诵完毕,全场寂静无声。

那一刻,李少红明白,自己成功了。

考入北影导演系那一年,她23岁。

同学是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们,后来他们有了一个特定的称谓——“第五代导演”。

这个名词,后来象征着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代。

回忆起大学时候的同学们,李少红说:

“凯歌就永远特别文艺青年,领袖气质非常浓。他跟人的交流方式是把郭路生的诗,给你抄一遍送给你。”

“壮壮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经常告诉我们,不要看书不要看书,就是拍。”

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拍摄电影、塑造画面的方式,陈凯歌的文艺细腻,田壮壮的苍凉现实主义……

李少红后来的柔中带刚,也早在那个时候,初见端倪。

1982年,李少红毕业。

电影工业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同学们都摩拳接踵准备大干一场,李少红也不例外。

但一个“意外”却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她怀孕了。



这个“意外”,让满腔热血的李少红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只能在家中照顾孩子。

这对当时的李少红是个不小的打击,那时丈夫读研究生,自己没有收入,家中拮据异常,又看着同学们在电影市场上指点江山,获奖无数,李少红心里特别不好受。

曾经,她也急躁过。

孩子几个月时,她迫不及待地出去拍戏,结果却发现自己魂不守舍,心态完全不对。

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里,决心好好照顾孩子。

一晃,就是3年时光。

很多时候,女人要实践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东西,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这3年时间,对于李少红而言,既是煎熬和磨砺,也是一种沉淀和修炼。

在黯淡无光的岁月里,她渐渐想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三年的蛰伏,李少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88年,终于出山的李少红完成了《银蛇谋杀案》的拍摄,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商业电影,也是当年最卖座的电影。





1990,《血色清晨》斩获第14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

4年后,她的《红粉》再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颁奖典礼上,香港导演许鞍华惊讶道:“这么一个娇小的女生,居然是一部大片的导演!”

1988之后的岁月里,李少红用她的才华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观众和同行。



如果在一个领域,你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你是希望躺在功劳本上安稳一辈子,还是承担巨大的风险继续挑战?

面对这样的疑问,李少红选择了后者。

2007年,李少红接拍了《新红楼梦》。面对这样一部经典的名着,翻拍必然将饱受争议。



播出后,有的人认为少红导演的《新红楼梦》极其精致,拍出了原作那种梦境式的朦胧感,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尝试;

有人却觉得人物发型像“铜钱头”,台词晦涩呆板,配乐就像“鬼片”。一点也不尊重原着,简直是“毁了经典”。

网络上很多人甚至对李少红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谩骂和抨击,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在豆瓣上,《新红楼梦》的评分仅为6.0。

但对于这样褒贬参半的局面,李少红似乎早就有所预料。

“接过来的那一天我也非常清楚,我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难,我可能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是什么让我有这个力量坚持下来,我觉得就是《红楼梦》本身的魅力。”李少红如是说。



而在拍摄这部剧时,李少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演员资历尚浅。



基本上《新红楼梦》用的许多演员都是17、8岁的“新兵蛋子”,很多人演技并不纯熟。

彼时尚未成名的杨幂就曾被少红导演狠狠地“虐”过,因为演晴雯总是无法顺畅地进入状态,李少红对杨幂说:

“(在红楼梦里)晴雯是唯一一个让我落泪的角色,晴雯没有演好,我会恨你一辈子。”



带着这批新兵,到底要面对多少困难,只有李少红自己明白。

剧组资金周转困难也一直困扰着李少红。

那时候,李少红甚至没好意思再跟投资人开口,一来她知道投资人几乎已倾其所有,二来,这样一部名着遇到这样的窘境,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少红选择了扛下来。

她不降低标准,一边坚持着拍摄,一边寻求资金注入。

但很快,更雪上加霜的第三件事情又来了。

和李少红相濡以沫三十余年的曾念平先生被查出罹患脑瘤,这对李少红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是安顿完先生后,李少红就得火急火燎地赶回片场。



一边指导演员

一边解决资金;

一边牵挂病榻上的丈夫。

她用异于常人的意志,承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比起这些苦,承受一点批评和谩骂,或许真的不算什么。

但《新红楼梦》真的那么一无是处么?

当然不是。

多年之后,许多人才开始重新审视这部《新红楼梦》的价值。

诚如一位剧迷所说:

“脱胎于120回本,无论是旁白设计,人物服装还是各种道具都极其考究,基本上都是书里的模子。从人物呈现和各种细节来说其实李少红这个版本,是最接近原着的,为什么被批得这么厉害,还是在于很多人对87版先入为主的偏爱。”

可谓最中肯的评价。

不过对于毁誉,李少红早就看淡了,她说:

“我听到了很多质疑,也听到了很多赞扬……其实我们做的所有心血就是希望大家能去看它,看懂它,了解它。我没有因为《红楼梦》得过奖,但我最爱听的就是所有孩子们这样告诉我。”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少红,已在一次次面对苦难和艰辛的过程里淬炼出了足够的胸怀和视野。

她的坦然背后,是对一种滚烫人生的赤诚。



近年来,很多人总在叩问“信念”为何物?

其实信念,就是无论顺境逆境都选择去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像个弱者,遇到顺境忘乎所以,遇到逆境失声痛哭。

李少红用她的岁月,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概念。

在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对她的褒与贬,各种声音始终甚嚣尘上。

有时候,难免让人误解了她。

不过这颇受争议,毁誉参半的生涯,又何尝不是李少红忠于自我的表现。

至于人,至于作品,究竟是永恒可贵还是转瞬即逝。

或许,待到故事结束盖棺定论之时,一切自有分晓。



作者:犬儒,一个爱写字的胖子。本文为十点视频原创。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2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8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