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吹哨人”之死 暴露了哪些问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新冠病毒“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病逝,不仅仅引爆了中国的舆论,也在全世界掀起了巨大反响。德国英国美国的主流大报都普遍认为,这揭露了中国体制的天然缺陷,同时也担心,这场起源于中国的疫情会殃及全世界。


  

  新冠病毒“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病逝,不仅仅引爆了中国的舆论,也在全世界掀起了巨大反响


  柏林出版的《世界报》以"中国的真相英雄"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每天更新的病例数、病逝数背后,掩藏着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命运,而青年医生李文亮之死,则让"遇难者"有了一张异常清晰的面孔,也揭露了中国当局的缺陷。

  "在社交媒体上,李文亮获得了高调纪念。他成为了一个北京不得不害怕的英雄。李文亮这样的人物命运,揭露出中国当局只顾保护自己的权力。李医生之死,让北京陷入了百口难辨的境地,这点从官方媒体试图将李文亮纳入自己宣传口径的做法中就有所体现。官方媒体指出,防疫工作存在'缺失和不足'。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李医生和他的同事们,是被人故意要求闭嘴的。"

  文章接着指出,早在九十年代,就有过医生向中国政府警告"艾滋村"风险、却反而遭到当局压制的案例。"而现在的李医生之死,再次让中国民众认识到,个体的生命对中国当权者而言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尤其是触及到'永远正确的共产党形象'之时。"

  "李文亮这样的英雄,不会推翻这个专制政权。但是这些英雄所做的工作却显示出,在需要为全体的福祉扛起责任时,个人会展现出怎样的无私精神,甚至能顶住一切阻力。而北京现在也无法对他们的声音充耳不闻,这至少也燃起了一丝希望。"


  

  李文亮逝世 激活了中国民众的愤怒(资料图片)


  政治病毒

  《法兰克福汇报》以"政治病毒"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当局几个星期前试图掩盖疫情、压制李文亮医生警告的行为,如今正在埋葬政权的公信力。作者问道,中国是否会因此而陷入一场政治危机?

  "李医生之死,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表明,开放社会相比威权或专制政体更符合民众利益,不论它们从属哪种意识形态。威权政体的关键在于压制令人不悦的信息,当权者的主动审查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威权政体里的下级部门或官员不愿意反映问题,因为这要面临被当作刺头甚至批评者的风险。于是,每一个机构都有着掩饰不良趋势的内在动机,这一动机逐级加强之后,最终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专制的这种特性,并非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才显现出来。当代历史中,已经有过许多案例,比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苏联一直到西方国家报告环境辐射增强时,才承认发生了核灾难,但是此时已经损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许多人因此毫无意义地被暴露在巨大的核辐射风险之中。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苏联掌权者的公信力,以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最终也为苏联垮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新冠肺炎疫情,最终又是否会成为中国政治体系的病灶呢?"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4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共有 4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夫.一.九.者] 2020-02-09 10:58
    这应算是综述性文章,写的客观,全面。少得的好文。讚!!!
    Prev Page1Next Pag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87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