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三年前,一位婦女在聖彼得堡結冰的街道上摔斷了腿,她本該從掃雪公司Center那裡獲得30萬盧布的賠償。
但在去年,Center決定上訴,以“困難的財務狀況”為由要求減少這筆賠償——該中心在今年上半年損失達2.69億盧布,而其中1億盧布的虧損是由於Center需要參與馬裡烏波爾的市政恢復工作[1]。
“換句話說,聖彼得堡的掃雪預算被馬裡烏波爾花掉了”。立法會議代表鮑裡斯·維什涅夫斯基說。
馬裡烏波爾是俄烏沖突中被大面積摧毀的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市,1348名平民直接死於戰爭,多達90%的建築住宅和60%的私人住宅被摧毀[2]。去年5月,馬裡烏波爾被俄羅斯完全占領。
於是戰爭後遺症出現了。馬裡烏波爾變得滿目瘡痍,而千裡之外的聖彼得堡的老百姓正在勒緊腰帶擠出預算,來去重建一個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城市。

Vitalii Falkovskyi, 馬裡烏波爾戰爭前後對比圖
2022年,俄羅斯的財政赤字將達到3.3萬億盧布(4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3%。在戰爭尚未發生的2021年,俄羅斯還有超過67億美元的盈余。
至於那些消失的錢去哪了,一部分如財政部長所說——補貼士兵家屬,而另一部分用於購買武器彈藥。2023年,軍費開支將繼續增加5萬億盧布(710億美元),變成下一年的赤字[22]。
戰爭摧毀了烏克蘭,也改變了俄羅斯。這就是現代戰爭的殘酷之處——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荒誕的制裁
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受到的制裁超過5532次,一舉超過伊朗,成為全世界受到制裁最多的國家。
美國民眾也發起了自發制裁行為——倒掉伏特加。但尷尬的是,雖然俄羅斯生產了全世界14%的伏特加,但在美國貨架上的“正宗俄羅斯”伏特加,只有1%產自俄羅斯[3]。
比如美國人自發倒掉“列寧格勒制造”Stolichnaya伏特加,是在拉脫維亞生產的[4];市占率超過65%的Absolut伏特加,來自瑞典;有著“世界上最純淨伏特加”之稱的Smirnoff,早已賣身於英國公司帝亞吉歐。

1985年電影A View To A Kill《007:雷霆殺機》劇照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荒誕制裁裡,伏特加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因為發音與普京(Putin)接近,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流行的法式奶酪薯條Poutine,不得不連夜改掉菜名;一種起源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風靡於美國熟食店的俄羅斯調料緊急改名為“烏克蘭調料”[5]。
就連廣受喜愛的俄羅斯藍貓都不能幸免,貓科動物國際聯合會禁止旗下各國機構培育或飼養俄羅斯藍貓,俄羅斯貓主人也不能參加愛貓協會的展會。
文化藝術在此時此刻也有了國界。英國皇家韋克菲爾德劇院,本就因新冠沒開幾天工,但頂著巨額損失也要取消《天鵝湖》[6]。
憂郁的中產
僅在制裁發生後的一個月裡,普通俄羅斯人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0年,第一家麥當勞開在了莫斯科普希金廣場旁。對於習慣於社會主義配給制的蘇聯人民來說,美國漢堡是個新鮮玩意兒。開業第一天,3萬名市民在門口大排長龍,買下了12萬個漢堡[24]。

葉利欽拿著麥當勞小旗走進俄羅斯第二家麥當勞
在乏善可陳的蘇聯生活裡,麥當勞是幹淨、高效、現代的象征。與之相似的還有必勝客、李維斯,宜家、H&M,過去三十年間,這些掘金俄羅斯的西方品牌與俄羅斯中產階級一同成長,勾勒了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幾乎全部想象[8]。
到了2022年,麥當勞宣布關停在俄的850家門店後,同樣的排隊故事再次上演,而這一次卻是為了告別。因為擔心以後再也吃不上麥當勞,俄羅斯人排隊囤貨,甚至在二手平台上把麥當勞賣出了天價:
一個巨無霸、兩份大薯、18塊麥樂雞,需要5000盧布(約等於516人民幣)。
1000多個品牌相繼宣布離開俄羅斯。為了安撫人民群眾,俄羅斯政府允許平行進口,即為“水貨”市場開了口子,由此誕生了一批走私專家。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個名叫斯坦尼斯拉夫的俄羅斯人,從第三國購買商品,輾轉多國帶回俄羅斯。過去,他接到的訂單往往是大體積、高精尖的零部件和機械。
但現在,他從奧地利采購,經由伊斯坦布爾轉運,把電子教具帶回俄羅斯的學校——因為這是由一個決定抵制俄羅斯的品牌所制造的[9]。
《金融時報》對此評論道:“仿佛回到了冷戰時代,蘇聯通過 FSB(聯邦安全局)、間諜和前線,以及在第三國秘密購買來掌握技術[10]。”
諷刺的是,在今天,這不是為了軍備競賽,而是為了沖破人為制造的障礙——莫斯科人想買一輛BMW,它得先在印度組裝,由迪拜的經銷商購入,轉賣到亞美尼亞,再避開那些為制裁俄羅斯而提高關稅的國家,最終運至莫斯科,走出了一條“新絲綢之路”。

一些人的“非必要生活”就這樣消失了。現在,他們不得不為了那顆蛋糕上的櫻桃,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猝死的富豪
戰爭爆發之後,在倫敦和紐約揮舞盧布的俄羅斯寡頭們也逃不開制裁。
切爾西足球隊的老板,有著“葉利欽家族提款機”之稱的阿布(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在被英超取消了董事資格後,被迫出售了球隊。
寡頭們怕被沒收財產,紛紛把自己的游艇藏進馬爾代夫和黑山,但還是被歐盟搜刮出來,目前已經沒收了五艘俄羅斯寡頭的豪華游艇。

對於寡頭們來說,如果只是被拿走游艇、豪華公寓和錢,已經算是善終了。
據大西洋月刊統計,2022年以來,大約有20多位著名的俄羅斯富豪以神秘的方式死去[11]——盧克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拉維爾·馬加諾夫從莫斯科一家醫院的窗戶墜落身亡,盧克石油公司的聲明裡稱他“死於一場重病”。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高管列昂尼德·舒爾曼在他位於列寧斯基的家中被刺身亡,三周後,他的同事亞歷山大·丘拉科夫被發現死在同一個村莊。
61歲的尤裡·沃羅諾夫是一位運輸公司的負責人,該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在北極地區有合作。今年7月,他死於聖彼得堡的郊區別墅,頭部中槍,屍體漂浮在泳池中.......
死亡,成了懸在俄羅斯富豪頭上的利劍。俄羅斯富豪們的集中猝死,不免讓人浮想聯翩。“當制裁開始時,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會發生什麼?”歷史學家、軍事戰略專家愛德華·盧特維克說,“他們中的一些人會自殺”。
記者邁克爾·維斯則認為,自殺,也許只是一種讓自己離開棋盤的方式,“至少你還能擁有自我毀滅的力量”[11]。
平民的獻祭
“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制裁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特工突襲寡頭價值 5 億美元的游艇,或將一支英超足球隊拍賣的畫面”。《華盛頓郵報雜志》總結道:“但經濟制裁是一種鈍器,在懲罰富人和權貴的同時懲罰平民。”
首先是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
俄羅斯媒體RT發布,去年聖誕節,俄羅斯人得花比去年多20%的錢來准備食物。舉例來說,節日餐桌必不可少的紅魚子醬,漲價幅度是12%,而俄羅斯人最愛的“巴巴耶夫斯基”巧克力,價格漲幅至少是23%,而肉類和魚類漲幅最高,達到40%。
“今天貴 20 盧布,明天貴 40 盧布,然後你一覺醒來,發現商店裡的所有東西都貴了 3 倍[21]!” 俄羅斯民眾如是說。
最糟糕的是,俄羅斯藥品的價格飆漲了40%,而有80種藥物,包括抗抑郁藥、抗癲癇藥物、癌症治療藥物,都在缺貨中[12]。
《金融時報》的報道中,39歲的米羅諾娃和她年邁的母親都患有糖尿病,而俄羅斯的胰島素往往來自於丹麥、愛爾蘭和日本,制裁發生後,整個莫斯科都成了“胰島素的荒原”[13]。一位俄羅斯記者在報道中說,
“我無法想象這些制裁要如何傷害克裡姆林宮裡的那些人,難道他們會買不到胰島素嗎[14]?”

另一個問題是失業。
企業的離開也帶走了工作崗位,麥當勞解雇了超過6萬名員工,宜家解雇了1.5萬名員工,而有1000多家這樣的公司都在離開。據統一俄羅斯黨領袖安德烈·圖爾查克稱,僅因西方公司撤離,估計就有 60 萬俄羅斯公民失業[14]。
“美國版Boss”直聘Upwork也突然退出了俄羅斯。過去十多年,Upwork一直致力於把美國和歐洲的工作外包給全球的數字勞工,俄羅斯市場占比達到10%。
但是現在,Twitch 上數以萬計的俄羅斯視頻游戲主播、Upwork 上的零工工作者、OnlyFans 上的成人內容創作者都失去了生計。靈活就業的普通人被迫離開,因為在俄羅斯生活越來越難[15]……
脆弱的鏈條
現代社會裡,沒有“局部戰爭”之說。一場發生在俄烏邊境的沖突,會直接影響埃及百姓的餐桌。
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供應了德國55%的天然氣。“北溪一號”管道停供後,德國天然氣采購成本高漲,萊茵能源公司的成本已經上漲了450%。德國副總理也不得不出來安穩民心——呼吁大家少洗澡,要洗就洗4個重要部位,“我已大大減少洗澡時間”[16]。
在英國,每年有3.8億份炸魚薯條被消耗,但戰爭使得原產自俄羅斯的白鮭魚、食用油和能源價格高漲,全國炸魚薯條聯合會主席表示:“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炸魚薯條店會關門”。
比起不敢洗澡的德國人和吃不到炸魚薯條的英國人,因戰爭受傷最深的,是那些糧食短缺的中東人和非洲人。

3月,受戰爭影響的也門小孩正在領取救濟物資,KHALED ZIAD/AFP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非洲14個國家的口糧(小麥)裡,有至少一半都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17]。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化肥生產國,2020年,俄羅斯占全球化肥出口量的15%。
在索馬裡,90%的小麥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開始後的一個多月裡,索馬裡的食品價格上漲了三倍;在肯尼亞,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用#LowerFoodPrice表達不滿;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有2040萬人急需糧食援助。
食品價格持續高漲,發達國家的民眾們要忍受漲價的面包,而對於食物本就短缺的欠發達地區,則要直面被餓死的風險——“非洲之角”的饑餓問題尤為嚴重,超過8000萬人陷入糧食危機。
這種吃不飽的痛苦往往還會帶來糟糕的連鎖反應:十年前,那場改變中東政局的阿拉伯之春,糧食短缺就是催化劑之一。
戰爭的暗角
在30萬兵力的征召令下,俄羅斯的普通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戰火之中。
據媒體GRID報道,在聖彼得堡,一位年輕的銷售經理四個月沒敢坐地鐵。因為在地鐵裡,警察會檢查證件並質問你為什麼還沒有被征召入伍;在莫斯科附近的村莊,無力承擔高漲物價的村民們不得不去應征——俄羅斯政府開出了20.5萬盧布的高薪,是聖彼得堡人均月薪的4倍[23]。
部分男人選擇了出逃,在邊境大排長龍,或是坐上逃亡別國的飛機。到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和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的機票售罄[18],到特拉維夫(以色列)的票幾乎訂滿,票價也翻了好幾倍。

俄烏沖突到底死了多少人?
GRID做了一個統計,僅在戰場上,就有13000名烏克蘭士兵和10000名俄羅斯士兵死亡。在戰場之外,還有至少7000平民死亡,1400萬人流離失所,這些數字裡有商人、教授、足球運動員、家庭主婦,是每一個可能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
現在的俄羅斯正在經歷自1917年和1991年之後最大規模的人口外流,據媒體估計,有50萬-100萬俄羅斯人離開了他們的國家[20]。
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爆發之前,基辛格在《華盛頓郵報》上寫道[18]:“如果烏克蘭想要生存和繁榮,它就不能成為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前哨——它應該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梁。”
夾縫裡的國家如履薄冰,夾縫裡的普通人更是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戰爭中沒有什麼好事情,除了它的結束。
參考資料
[1]Вишневский: Петербургу не хватает денег на уборку из-за многомиллионных трат на Мариуполь, MR7.RU
[2]聯合國人權高專:烏克蘭馬裡烏波爾發生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行為
[3]The Russian-born billionaire who founded Stolichnaya vodka is changing the brand's name, INSIDER
[4]What’s the story behind the iconic Stolichnaya vodka brand? Russia Beyond
[5]Dumping vodka, banning Dostoevsky: some anti-Russian protests are empty gestures, the guardian
[6]對俄“制裁”蔓延至文藝體育界,俄羅斯多家芭蕾舞團演出被取消,觀察者網
[7]Western brands flee Russia in unravelling of ‘capitalistic diplomacy’, FINANCIAL TIMES
[8]‘The end of an era’: Ikea, Russia’s middle class and the new cold war, FINANCIAL TIMES
[9]Russia’s wartime economy: learning to live without imports, FINANCIAL TIMES
[10]Letter: Recalling an era when Moscow led space race, FINANCIAL TIMES
[11]Sudden Russian Death Syndrome, The Atlantic
[12]“Losing Netflix isn’t dramatic, the problem is my sick mother can’t buy insulin.” Life of Russian civilians under crushing sanctions, crossing
[13]Price surges and panic buying: Russia’s war empties shelves and wallets, FINANCIAL TIMES
[14]Russians brace themselves for increase in crime as poverty and job losses mount, GENEVA SOLUTIONS
[15]Tens of thousands of Russian gig workers left behind as tech platforms pull out, the washingtonpost
[16]希望百姓節能,德國副總理希望民眾別洗澡, 要洗就洗4個部位就行,Redian新聞
[17]War in Ukraine Compounds Hunger in East Africa, the new york times
[18] How the Ukraine crisis ends, Henry Kissinger,2014
[19]‘Hell. Just hell’: Ukraine and Russia’s war of attrition over Bakhmut, FINANCIAL TIMES
[20]Russians abandon wartime Russia in historic exodus
[21]Putin’s war has devastated Ukraine. It has also changed Russia.
[22]The Ukraine War in data: Russia’s military spending leads to a spiraling budget deficit
[23]Putin’s war has devastated Ukraine. It has also changed Russia,GRID
[24]The new McDonald's in Russia sold 120,000 burgers on its opening day, surpassing daily records in its past life, CEO says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