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年父母扎堆赴港讀碩士:想把孩子留在中產階層...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等。這些政策讓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讀碩的機會。(視覺中國/圖)

遠離香港市中心的屯門青山灣海邊,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隔海相望,一所只有兩棟校園綜合體的院校,正成為內地中年人求學的新目標。


這是一所正在謀求升格為大學的私立院校,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並沒有它的一席之位。校園面積7300平方米——約等於香港八大院校中占地面積最小的嶺南大學的1/18。一位香港本地大學生類比,“用內地大學的等級體系來理解,它是一個能開出本科學歷的大專”。

早在2019年8月,43歲的深圳媽媽劉雅茜,就向這所與內地城市同名的香港珠海學院投出了碩士申請。

該校碩士研究生課程開設有13個專業方向。劉雅茜報讀的專業需修滿30學分,且GPA不低於 2.0(滿績為4.0),即可畢業。

之所以赴港讀這樣一個被稱為“水碩”的課程,原因很簡單:為了幫女兒拿到香港身份,以便未來參加香港“高考”。劉雅茜戲稱:“雞娃不如雞自己。”

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內地招生,其中港大、港中文等8所院校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俗稱“港八大”,QS排名與內地頂尖985高校相當。

而這批“雞自己”的中年人,多半選擇“港八大”之外的7所院校。例如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香港東華學院等。

“父母總想為孩子做點什麼。從‘雙減’前的校外補課,到高考移民,再到現在的赴港讀碩,本質都是相同的。” 在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王衛華看來,赴港讀碩的本質是教育內卷下的另辟蹊徑。他曾著有《教育內卷化的實質及現象學的破解之道》一文。

換個競爭池

和無數家長一樣,劉雅茜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上個好學校。她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碩士,“第一學歷像一個人的基因一樣,是沒法改變的。我們沒法接受孩子未來去上大專或者三本”。

2019年,為陪伴念初三的女兒沖刺中考,劉雅茜從一家知名外企離職。

當年,深圳公辦高中的錄取率大約為44.5%,而劉雅茜的女兒當時的各科成績“慘不忍睹、狗見搖頭”,能否考上高中是個未知數。劉雅茜並沒有放棄,不斷向孩子嘮叨,“要努力認真、不要粗心”。

想法的轉變發生在某個凌晨。

當時距離中考僅有兩個月。劉雅茜半夜起床,路過女兒房間時,裡面的燈依然亮著,她悄悄推開房門,發現女兒還在伏案刷題。

“怎麼還不睡?”

女兒沒有回話,只是深深地歎口氣。半晌後,她聲音略帶顫抖地問:“媽媽,萬一我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劉雅茜安慰女兒:“即使你考不上重點高中,上個普通高中也可以。考不上普通高中,也可以學些感興趣的技能,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上大學,辦法多著呢。”

安慰過後,她還是很揪心,回到房間久久難以入睡。“如果孩子真的考不上高中,該怎麼辦?”她意識到,要找備用方案托底。她列出幾條出路:藝考生、學技術、海外高中……

但這些她都不滿意:選擇藝考,將來就業堪憂;選擇出國,女兒15歲要遠赴海外。

最終的方案是,自己赴港讀碩士,讓女兒隨遷,參加“香港高考”。



“香港高考”,指的是中學文憑考試(DSE)。相對內地高考,其升學路徑多元、壓力小。

為孩子的教育准備這個B計劃,意味著父母要先獲取香港身份,子女才能隨遷。香港身份分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兩種。內地人士可以通過香港優才計劃、專才計劃、留學進修計劃等方式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而後,在港7年且滿足“以香港為常住地”的條件,才能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其中,赴港讀碩依托於香港留學進修計劃,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由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5月19日推出。按照規定,只要在港接受合規的全日制研究生課程一年後,就可獲得一年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即IANG簽證。2022年10月頒布新政後,由一年放寬至兩年。

也就是說,獲得學校錄取後,父母可以申請學生簽證,入境後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從學校畢業後,可以獲得兩年的IANG簽證,憑此可續簽身份證。最後,再通過工作簽證續簽,滿七年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方案可行之處在於,只要父母拿到香港居民身份,其18歲以下子女便可通過申請受養人簽證完成隨遷。

為此,去香港讀“水碩”成為有條件的中年父母獲取身份的最佳途徑。劉雅茜與朋友創辦過一家留學咨詢公司,她更清楚這條實現路徑。

想法萌生後,身邊成功的案例讓她逐漸堅定。2019年上半年,朋友的兒子通過DSE考試考入香港科技大學——那個男生高二時數學只能考二十多分,但在DSE考試中,數學物理都考到了5分(3分合格,7分滿分)。這讓她意識到,“這條路徑真正可行”。

選定之後,是准備畢業證、成績單、簡歷、推薦信等申請材料。材料遞交後,學校通知於2020年3月進行英文面試。在劉雅茜看來,整個過程“難度不大”,這些學校大多僅對學士學歷和英語水平有所要求。

2020年4月,劉雅茜被香港珠海學院錄取。對她來說,在疫情期間求學反倒是一種幸運,這意味著不需在深港兩地通關,只需要在家上網課。

不同於劉雅茜,周顏沒“趕上”網課時代,短期內也沒有對於孩子成績的焦慮,但她仍舊未雨綢繆。

周顏今年38歲,家住杭州,女兒才6歲。她在一家留學機構工作,剛剛從香港碩士畢業。

對於周顏來說,情況並不緊迫。但她希望,孩子想要改變賽道時,具備跳入另一個“競爭池”的選擇權。“有可能未來是學霸,能輕松考上清北復交,就不需要用這個身份了”。



2023年4月,周顏參加匈牙利駐港領事在學校開展的講座。(受訪者/圖)

跨進門檻之後

2023年7月19日,DSE考試放榜。劉雅茜的女兒正是其中一名考生。

但實際上,三年前,劉雅茜的女兒考上了深圳一所普通公辦高中,盡管是在普通班,但劉雅茜終於松了口氣,“再努力努力還是有機會上好大學的”。

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粉碎了她的期待。全年級九百名學生,孩子排到六七百名,劉雅茜甚至不敢看成績單。


女兒小學初中時,她總是嘮叨,學習要努力認真。到了高中她發現,“這些殫精竭慮的苦口婆心,全都變得蒼白無力。孩子確實學不懂、學不會”。

不在重點高中、也不在重點班、成績靠後……這些都讓她意識到,需要改變賽道。B計劃得以實施。

劉雅茜帶女兒離開學校,參加深圳一家DSE考試培訓班。每天早上8點上課,晚上10點下課,第一年專攻英語,第二年刷題沖刺。



對於這些父母來說,自己讀碩只是第一步。邁入門檻之後,讓隨遷的孩子通過DSE考試獲得高學歷才是深層次目標。

相比內地高考,DSE考試報考人數少、被重點高校錄取率更高。根據香港教育局的數據,2023年DSE報考人數為50823人,而香港八大每年提供15000個學士學位給本地學生。也就是說,2023年香港八大的報錄比為3.4∶1,錄取率大約為40%,遠高於內地985、211高校的錄取率。

劉雅茜還覺得,DSE考試中“除了英語,其他科目相當於內地高一的水平”。而如果參加高考,按照女兒的成績,“拼命三年,最後也只能上三本”。如今,她們的目標可以是香港前三所院校——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但劉雅茜女兒的英語成績沒有達到3分的及格分,只能再復習一年。DSE考試采取合並制度,成績有2年有效期,考生在第一年成績不理想的科目,可以選擇重考,取兩年內最好成績作為最終成績,“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容錯度更高”。

去往香港後,周顏長租了學校附近的酒店標間。家人仍舊在杭州,孩子交給爸爸和奶奶。

周顏感覺,求學時的課程安排“還算輕松”。上課七個多月,其他時間都是假期。每周3天課,每門課一學期2個作業,分別是1500字小論文和小組作業,“畢竟不是什麼名校,對你沒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周顏的工作也能夠在線上處理。

劉雅茜也覺得課程要求難度不大。“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即可,作業一般會給一個月時間,認真查資料就可以應對,期末考核都是論文或者開卷考試”。

2023年7月,周顏畢業後回到杭州。但“拿身份”的歷程遠未終止,“除了學生簽證和畢業兩年後的續簽,後面四年就需要花精力維護”——要麼多去香港,要麼工作掛靠。

因此,周顏計劃多帶孩子去香港,參加夏令營、冬令營。“與香港的連結越多、對港的貢獻越多,更能順利拿到永居”。


40歲的河南媽媽李燦則決定索性舉家遷往香港,她的兒子如今在鄭州上小學五年級。赴港讀碩作為她一系列行動的起點,背後是一場徹底的逃離。

中國式父母,特別是80後,為了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殺出一條血路。”李燦說。

三個月前,李燦同樣拿到香港珠海學院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她計劃先赴港給孩子找好學校。

核心還是在於對高考的擔憂。“河南考生太多,我們確實卷不動。即便他最後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個非常普通的211,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視覺中國/圖)

把孩子留在中產階層

什麼樣的父母會選擇這條路?

據李燦觀察,走這條路的家庭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有教育規劃,也要有經濟能力,“最起碼中產以上”。周顏的朋友圈細細記錄著6歲女兒的生活日常:帶孩子去藝術館、去科學館、送孩子去學游泳、去香港迪士尼樂園。

劉雅茜同樣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上小學前,她就帶女兒學芭蕾、拉丁、游泳、畫畫、書法和鋼琴鋼琴和畫畫兩項,女兒都堅持了下來。

劉雅茜甚至為女兒做好了更長遠的規劃。2019年,她花費1500萬元在深圳寶安中心區買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根據中介提供的數據,寶安中心區2019年房價約為10萬元/平方米。她的想法是,“如果孩子未來靠不上我,起碼還能收租”。



這位母親暢想,十年後,“女兒有房,有深戶,有香港身份,有中上顏值,還有碩博父母”。

對於這些媽媽們來說,如何讓孩子盡可能留在中產階層,是為人父母的課題。

這條路上多是母親。在赴港讀水碩的帖子中,常常出現“全職媽媽”這樣的字眼。除此之外,職場媽媽也會更多選擇犧牲自己的工作。

人到中年赴港讀碩,雖然仍是少數人的選擇,但卻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

負責留學咨詢的周顏明顯感覺到,這兩年來咨詢的家庭越來越多,總數近萬。她表示,這可能與疫情有關,“前兩年疫情,線上授課,能夠節省因通關、租房等產生的人力財力支出,讀港碩拿身份的渠道因此得到更多關注”。

究竟有多少中年父母赴港讀碩士?

南方周末記者先後向香港珠海學院、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恒生大學等學校發郵件咨詢招生情況,僅收到香港都會大學的回復,該校表示,“研究生課程在過去五年招生持續增長,當中包括35歲以上的人士”。

李燦在新東方工作,負責留學申請相關業務。2023年,身邊和她一樣從河南考到香港珠海學院的父母有十幾人,再加上考到其他學校的,“數量不少”。

此外,周顏表示,公司每年成功拿到香港身份的家庭有近兩百個,但2023年上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這類家庭關注的問題,也從“為什麼香港身份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變成“我的家庭情況應該怎麼做才能拿到身份”。

這種增長與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密切相關。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為期兩年。

此外,施政報告還推出多項其他人才引進政策,包括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

這幾項人才引進政策為內地人打開政策窗口,也讓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讀碩的機會。

王衛華表示,家長的這種做法便是在利用政策上的設置,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資本等條件轉化為孩子的升學優勢。“香港推出眾多人才引進政策,希望留住優秀人才,增加其競爭力。而內地高校對香港學生也有一些優惠和利好。”

但他預測,如果這種現象持續發展,影響到教育公平,政策可能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應受訪者要求,劉雅茜、周顏、李燦為化名)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