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華人女工,困在24小時工作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紐約,號稱“世界移民的庇護所”,偷渡者在此尋找安頓的縫隙,已扎根的人迎接更多前來淘金的親友。這裡的華人也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系統,給那些渴望勤勞致富的“美國夢”,畫上具體的指南圖。


華人策劃協會(以下簡稱“華策會”)就是這樣的機構——名義上,它是協助低收入華人的非盈利機構,具體做的,是移民的勞動中介,派遣家庭護理工是其中重要一環。在華策會,華人護工服務華人,管理護工的也是華人。

樂雅麗還記得,去華策會應聘護理工時,對方給她一張表格,寫有:是否接受24小時駐家,能否被派去偏遠地區等。她被私下告知,“如果你不勾選願意,就得不到這份工作。”


樂雅麗充滿猶豫,“但找到工作更重要,打鉤就打鉤了。”

在這之前,樂雅麗從未想過,人需要連續24小時工作,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怖。直到走入失能失智的老人家裡,她才明白,這樣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每周一早上9點,樂雅麗要帶著行囊,從布魯克林的家裡出發,抵達老人的居所。接下來的整整4天,她必須24小時貼身陪伴老人,房屋清潔、做飯喂食、洗澡如廁、安慰聆聽……這些工作通常同步進行。樂雅麗很難算清楚一天做了多少件事。

做家務的節奏是快速、密集的,但對待老人的照護得緩慢、耐心。老人洗澡2小時,吃飯也要2小時,樂雅麗一勺一勺地將食物遞至嘴邊,一頓下來,飯菜要重新加熱3遍。

而留給樂雅麗的用食時間,不超過5分鍾。放下碗筷,老人就要上廁所。等便溺清理完畢,她早沒了胃口,胡亂扒幾口冷飯了事。

張雲芳的24小時裡,大半精力都耗在和老人的“拉鋸戰”中。???

客戶劉琴,89歲,失智症。從勸人起床開始,到吃下每一粒水果和飯菜,她都要和劉琴軟磨硬泡,變著花樣地鼓勵催促。只有梳洗發型,是劉琴主動堅持的。每天,她都要張雲芳給她吹洗出一個漂亮滿意的發型,要“蓬蓬的、奓奓的”。


夜晚,才是頭疼的開始。

老人一動,刺耳的床頭鈴就響。張雲芳知道,這是劉琴要起夜了。如廁時間漫長,通常在20分鍾以上,馬桶上的老人持續呻吟,“好疼啊好疼”。張雲芳一手輕輕拍著她,另一只手扶住她的身體,以免人摔下馬桶。

張雲芳常常剛入睡,老人的“呼叫”又來了。一個晚上,她要起床5-6次。後來她索性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因為躺下睡,就難立刻爬起來。好幾次,她躺著聽見鈴聲就拔身跑,結果身體還沒反應過來,直接摔在地上。




一位24小時家庭護理員的夜間照護記錄

照理來說,家庭護理工是被允許睡覺的。公司合同寫著,晚上8點到早上7點是休息時間。“可床頭那個呼叫鈴一響,你就醒了啊。”樂雅麗很無奈。把老人的訴求置之不理,心裡過不去;從職業的角度講,也很難無視,“畢竟萬一是什麼緊急情況,怎麼辦?”

從事照護研究的學者安孟竹認為,照護勞動總是帶有強烈的道德性。“面對脆弱的老人,性命相關的問題,你很難做到不管不顧。於是24小時工作制,相當於把人綁架在勞動處境中,人是被裹挾其中的。”

可這樣的勞累工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不少家庭護理工抗議,明明24小時都在忙活,卻只能拿13小時的薪水,公司說給你“休息時間”了,不算錢。

張雲芳之前時薪是8美元,一個月下來,到手一千塊。“連保潔都拿得比這多。” 為此,她過著一種低限度的生活,有多少錢,吃多少飯。她在自家前院開辟了菜地,盡可能縮減開銷。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2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