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華人女工,困在24小時工作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她們學會在變化的政局中找到支持者。2021年,華策會的前董事會主席參與競選紐約市議員。這次,華人護理工們不再支持同胞同族,將選票投給另一名拉美裔競選者馬泰,因為他的母親,也曾是一位家庭護理工。


她們也試著理解美國復雜的族裔政治和移民矛盾,小心翼翼地在人群中找到“最大公約數”:畢竟長時間勞作,並不只存在於護理行業,還有清潔工、卡車司機、白領上班族。

作為當地社區組織“華人職工會”的幹事,寧子舜見證了“護理小組”的誕生。這是一支由護工中的“維權積極分子”組成的策劃小組。到今年,成員已有60多名。護理小組定期開會,商討最新進展,制定未來的集會計劃。


比如,市議員歐德思,“是一個在廢除24小時法案上頻頻阻撓的家伙”,最近她將開啟下一輪議員選舉。護理小組認為,得給她施加點壓力。於是,她們在市政府的門口舉起喇叭,喊話歐德思“敢不敢出來和我們談談”。

“民主”、“法制”、“反人類”、“非人道”、“奴隸制”……華人護理工們,努力學習這些新詞匯,然後有些生澀地套在自己的演講稿裡,努力背熟,反復排練,再用自己的母語呐喊,可能是廣東話,也可能是閩南語,甚至可能是《團結就是力量》——集會或者游行的時候,華人護理員最愛唱這首歌,唱得最齊最響。

在她們曾經的詞庫裡,只有“忍”,沒有“怒”。她們花了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弄明白壓抑在內心深處的那個“不舒服”是什麼。她們沒法娓娓道來,也不會流暢地表達傷口的成因和痛感。網絡論壇的集會指南裡,總有人探討,苦難要如何敘述?

她們站在那裡,就是最好的敘述。

——這也是護理小組得出的“最重要的維權策略”。可以英語不好,方言濃厚,可以表達不順,磕磕絆絆。“但是本人站出來、在說話,才能證明和鼓舞,路人會為此駐足。”寧子舜說。




華人職工會還將於10月18日舉辦集會活動

每一次大型集會開始前的兩個月,華人護理工們上街派發活動傳單,每周發三天,最後的兩周,每天都上街,兩撥人輪著來,從早上9點一直發到下午5點。她們去唐人街,去聯合國總部,也去議員辦公室的門口,蹲守在官員上下班的時段。

她們在路邊的小廣場上支起一個簡易桌,邀請對傳單感興趣的路人,在請願書上留下簽名。她們算過,平均一場能收集到100多個簽名。


樂雅麗幾乎每一次活動都參加。作為護理小組成員,七八年前開始,她就投入了這場運動,會和小組成員們一個一個地給工友們打去電話,告訴她們集會的時間地點。每每提到維權歷程,她都顯得格外嚴肅認真,因為“不是故事,而是事實”。

發傳單時,有路人豎起大拇指,也有人破口大罵,“有工作就不錯了,還挑三揀四的!我都沒有工作!”樂雅麗會很認真地回復對方,“我們護理員是照顧病人的,需要休息,是正當的訴求。”

她格外注意路上推輪椅的人,總能快速識別出對方也是護理工。輪椅上的老人提出質疑,你們都去抗議了,我怎麼辦?“護工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顧你呀,老人家。”樂雅麗回答。

張雲芳關於“公共表達”的自信,也是這兩年在發傳單中鍛煉出來的。“沒讀過什麼書”的她,頭一次感受到聚光燈也能打在自己身上。就在馬路邊,有人聽,有回饋,她就有信心繼續講。有工友覺得她說得好,使勁鼓掌,推她上台做護工代表演講。

起初,張雲芳說話帶著點顫抖和磕絆。但經歷了幾次,她發現就是“小事一樁”,每次活動,准備好稿子,她揣進兜裡就去現場。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9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