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華人女工,困在24小時工作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張雲芳不願意辭職。以前她待在家裡當主婦,圍著鍋爐轉,帶完兒子帶孫子,幹的家務活卻從來不被認可,每次向丈夫要點錢來買菜,總被嫌棄幾句。在家待著,她像是被靜音了,“不知道社會在發生什麼,也學不到新東西。”


後來她想貼補家用,出來做工,又被怨,“一門心思都去關心別人,自家人不管不顧,可我賺的那點錢,還不是給他們買米買面。”

在張雲芳看來,做護工待遇雖少,但能爭取到一點“屬於自己的錢”,還有錢帶來的家庭話語權。她不想回到亭江老家,那裡的女人沒有工作,村裡只剩老人,洗個澡還需要砍柴燒火。她喜歡一擰開龍頭就有熱水的感覺。這份感覺讓她想拼命工作。


參與維權以來,張雲芳感覺“五官好像打開了”:能聽見更多的聲音,看到更豐富的人,嗅到一點年輕人的動向,“這樣才能知道人該怎麼活。”

她不愛跳廣場舞,閒來喜歡去職工會的辦公室聊天看報紙。小小的報紙方塊裡,小到哪條街區的搶劫多,大到這個國家的總統會決定什麼樣的未來,她都想了解一點。

靠著一條街一條街地發傳單,她解鎖了紐約地圖上每一格小方塊。來美國三十多年,這裡的政治生態復雜,每年大小選舉,從來熱鬧,她決定完成“為自己爭取利益的一次投票”。為此,她爬遍居民樓的每一層張貼海報。馬泰勝任的那天,她感到從未有過的歡喜。



一名家庭護理工為曾經照護的老人獻上鮮花


維權行動,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水花是一層層蕩漾開來的。

張雲芳工作的皇家護理(Royal Care),是紐約本地最大的護理公司之一,今年他們迫於護工維權壓力,宣稱將在公司內部取消24小時制度。更多護理公司的輪班規則開始松動,失能家庭可以比較容易地申請到“兩班制”護工:原來一人承擔的工作,分攤為兩人完成,每天每人工作12小時。

意外的是,維權也成為緩和一些家庭關系的契機。在某次護工職工活動後,一位法拉盛來的年輕姑娘,分享了自己心態的轉變。多年來,她與做護工的母親關系疏離,有不解和埋怨,還有微微的嫌棄。二代移民子女,渴望擺脫貧困家庭的窘境,融入“美式生活”。直到這次被拉來當翻譯,她感覺自己才重新認識了母親,並且“多了很多尊重”。


安孟竹對於這樣的代際轉變頗為驚喜。“因為華人家庭的子女對父母,要麼是順從,要麼是反叛。我們很少有過,子女和父母之間是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相互體諒、關懷、共情;並且這種共情,是基於我們都是社會的勞動者,是移民,是遭遇過歧視的亞裔。”

盡管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張雲芳決定再多打兩年工,這樣退休金能從1200漲到1500美元。孫子大學還沒畢業,在美國,多一個家人在工作,報稅能獲得多一點減免。

不是走回家,要走出去,是張雲芳堅定的信念。即使家庭護理工作有萬般不是,她也要做,並且“要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錢”。

張雲芳算過,她做家庭護理工11年,“休息時間”的薪水被克扣,賠償款累計60萬美元。她渴望得到這筆錢。來美國30年,她還沒旅游過。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當年在餐館打工的阿拉巴馬州。

去遠方吧,去遠方吧。她想。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