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移民故事: 紐約華人女工,困在24小時工作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這之前,樂雅麗從未想過,人需要連續24小時工作,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怖。直到走入失能失智的老人家裡,她才明白,這樣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每周一早上9點,樂雅麗要帶著行囊,從布魯克林的家裡出發,抵達老人的居所。接下來的整整4天,她必須24小時貼身陪伴老人,房屋清潔、做飯喂食、洗澡如廁、安慰聆聽……這些工作通常同步進行。樂雅麗很難算清楚一天做了多少件事。

做家務的節奏是快速、密集的,但對待老人的照護得緩慢、耐心。老人洗澡2小時,吃飯也要2小時,樂雅麗一勺一勺地將食物遞至嘴邊,一頓下來,飯菜要重新加熱3遍。


而留給樂雅麗的用食時間,不超過5分鍾。放下碗筷,老人就要上廁所。等便溺清理完畢,她早沒了胃口,胡亂扒幾口冷飯了事。

張雲芳的24小時裡,大半精力都耗在和老人的“拉鋸戰”中。‍‍‍

客戶劉琴,89歲,失智症。從勸人起床開始,到吃下每一粒水果和飯菜,她都要和劉琴軟磨硬泡,變著花樣地鼓勵催促。只有梳洗發型,是劉琴主動堅持的。每天,她都要張雲芳給她吹洗出一個漂亮滿意的發型,要“蓬蓬的、奓奓的”。

夜晚,才是頭疼的開始。

老人一動,刺耳的床頭鈴就響。張雲芳知道,這是劉琴要起夜了。如廁時間漫長,通常在20分鍾以上,馬桶上的老人持續呻吟,“好疼啊好疼”。張雲芳一手輕輕拍著她,另一只手扶住她的身體,以免人摔下馬桶。

張雲芳常常剛入睡,老人的“呼叫”又來了。一個晚上,她要起床5-6次。後來她索性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因為躺下睡,就難立刻爬起來。好幾次,她躺著聽見鈴聲就拔身跑,結果身體還沒反應過來,直接摔在地上。

照理來說,家庭護理工是被允許睡覺的。公司合同寫著,晚上8點到早上7點是休息時間。“可床頭那個呼叫鈴一響,你就醒了啊。”樂雅麗很無奈。把老人的訴求置之不理,心裡過不去;從職業的角度講,也很難無視,“畢竟萬一是什麼緊急情況,怎麼辦?”


從事照護研究的學者安孟竹認為,照護勞動總是帶有強烈的道德性。“面對脆弱的老人,性命相關的問題,你很難做到不管不顧。於是24小時工作制,相當於把人綁架在勞動處境中,人是被裹挾其中的。”

可這樣的勞累工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不少家庭護理工抗議,明明24小時都在忙活,卻只能拿13小時的薪水,公司說給你“休息時間”了,不算錢。

張雲芳之前時薪是8美元,一個月下來,到手一千塊。“連保潔都拿得比這多。” 為此,她過著一種低限度的生活,有多少錢,吃多少飯。她在自家前院開辟了菜地,盡可能縮減開銷。

不再沉默


樂雅麗已記不清楚,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24小時工作“是不人道的”。

一如這份工作對她的損耗,也是潛移默化的。

由於長期睡眠不足,樂雅麗感覺自己有些神經衰弱。有時她會在夜間突然驚醒,以為還在病人家裡,她還常在家裡忽然暈倒,頭直接砸地板上,摔得眼眶充血,全紅了。

“做護工的這些年,手啊腿啊腰啊,沒一處是好的,身體全完蛋咯。” 說話時,樂雅麗總搓揉雙手,似乎顯得有些局促不安。她後來解釋,這樣做是因為長期勞累、浸在冷水中幹活,她的手指已經無法伸直,“好像失去了知覺”,西醫判定手傷是“不可恢復的”,但中醫說多揉揉可能有效果,她便每日練習,養成習慣。

張雲芳的手也布滿傷痕。一次做工期間,她的手在接觸某種清潔劑後,迅速腫了。她申請休假,公司以“沒有接替人員”為由一直拖延。張雲芳眼看著手從小饅頭腫成大饅頭,卻毫無辦法,硬是用左手又做了10天工,才得到批假。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