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30歲了,我媽還在我的家長群裡(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3月,各地大學陸續開學,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的爸媽被拉進了家長群:有些是大學輔導員牽頭建立的,有些是家長自發組建的。這些群就像“粉絲後援團”,讓爸媽第一時間掌握孩子動態。群裡畫風大致是:總是鼓勁,隨時援助,偶爾磕cp。


這不是今天才有的詭異現象。近年來,大學建家長群的趨勢越演越烈,在群裡蹦跶的家長形成了一張復雜的關系網:有人把它當成日常監護,有人籌謀孩子就業,有人張羅孩子相親。

不只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家長群也逐漸多了起來。這意味著,當你臨近30歲,你的父母依然把你當作中小學生,還在家長群排隊回“收到”“好的”,或給老師發“感恩玫瑰”。


無論哪一種,對於剛嘗試離開家庭的成年人來說都相當可怖。中國孩子在小時候是“速成兒童”,快速為進入社會學習一切禮教和學識,但當他們真正成年,即將宣告獨立時,卻被以“關心”為名義的家長強勢管控著。



某高校家長群。(圖/小紅書截圖)

家長擔心的問題五花八門,但又與孩子青春期時類似:孩子有沒有談戀愛,宿舍的洗澡水夠不夠熱,能不能搶上心儀的課,上哪修車,哪個幹洗店離得最近……每一個問題都是如洪水傾覆般的愛,也是讓人窒息的愛。

為了不活在家長監視之下,許多大學生不得不臨時拉來兄弟姐妹,或者幹脆注冊一個小號代替家長進群。為了偽裝得像一點,一些人還會把頭像改成荷花、青山等風景圖,把昵稱改成“雲淡風輕”“喜氣洋洋”。


這大概就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悖論:在信息不發達的過去,我們享有更多的自由;在幾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被顯微鏡般掃視的當下,我們反被套以層層桎梏,成為某種監視系統中的被觀察對象。

作為延伸的手和隱形的工具,這些家長群每天都在聊什麼?這當中隱含的“教育焦慮症”,又是怎樣形成的?


高校家長群:另一個戰場

高校家長群,日常作用之一就是讓學生“社死”。

考試了,一些大學班導會把掛科成績單發到群裡,供各位家長審閱自家孩子的排名和墮落程度。放假了,家長從群裡看到其他學院的放假通知會質問自家孩子:別人都放假了,你到哪野去了?

許多家長還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孩子軍訓的時候,就讓老師幫忙拍照片,每個家長都喜歡在軍訓隊伍中玩“找娃游戲”,就像曾經在幼兒園合唱團中辨認自家孩子一樣。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