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30歲了,我媽還在我的家長群裡(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出人頭地”是貫穿很多孩子一生的目標。(圖/《小舍得》)


作者依此對比了不同國家的育兒習俗。比如在瑞典,慈愛的父母們主要采用鼓勵、寬容和放任的教養方式,他們認為要求一個學齡前兒童安靜地坐在餐桌前是有違基本人權的,正式的教育也要到7歲才開始,學生在年滿13周歲之前不會收到任何成績單。

而在美國中國的家長,“直升機父母”就是典型的產物——他們總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著名網球運動員安德烈·阿加西的父親就是專斷型父母的鮮活例子。作為退休拳擊手和兒子的網球啟蒙教練,父親從阿加西小時候就明確要求他必須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網球運動員。所以當有一天阿加西表達了想踢足球而非打網球的願望時,父親怒吼道:“你是一名網球運動員!你將成為世界第一!你會賺很多錢。這就是計劃,毋庸置疑。”

所以,若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成功,家長就會不由自主地過分看重教育。主動要求建家長群,也是“直升機父母”的極致體現。

這種教育焦慮症已成為一種群體性情緒。也許一開始並非所有家長都想這麼做,但一旦進入內卷裝填,就無可避免地卷入競爭的漩渦。

電視劇《小舍得》裡,宋佳飾演的媽媽一開始崇尚快樂育兒,但親戚的孩子上來就表演背誦圓周率,而且“背(小數點後)一千多位,都不帶打磕絆的”。慢慢地,不想卷的媽媽也被迫進入這個怪圈,從嫌棄補習班到補習上癮,孩子也在家長的比較中變得焦慮:考了倒數自己是不是就變笨蛋了?變成差生是不是就沒人喜歡了?



親戚聚會,孩子總會被拉出來比較。(圖/《小舍得》)


如此這般,所有人都在大環境中被裹挾。有意思的是,當下這一批“直升機父母”很多是成長於20世紀70年代,被教導要質疑權威、蔑視物質主義的孩子,成年後卻變成了專斷型父母。

70後父母和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崇尚“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也有極大差別。70後是最早從教育中獲益的一代,很多如今都成了有豐富知識背景的精英階層。一位媽媽說,她在家長群一直被“鞭策”,群裡很多家長都看得懂英文,甚至知道編程作業哪道題最難。家長群的卷,卷的不只是家境,還有學術背景和資源。

因此,比起前者作為“長者”的權威,現在的家長更像是“學術”的權威,或者說是人生導師的權威。


中國孩子,一輩子活在家長群?

中國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長大?

從孩子出生的團購奶粉群,到各種買書折扣分享群、打卡考級群,再到各個年齡段的家長群,家長把孩子的一生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從“直升機父母”升級為“割草機父母”——確保隨時能趕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機一樣迅速清除各種障礙,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扼殺在搖籃裡。

高校家長群也可以看作是雞娃群的延續。中小學時代的“雞娃群”,家長習慣把孩子們分為“牛娃”“普娃”“渣娃”;高校家長群更進一步,把孩子置入社會標准分為三六九等,匹配上符合等級的職業方向和相親對象。時期不同,性質相近。

福建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耿羽曾就這種“雞娃群”進行研究,認為這種群會讓家長自身、家庭內部、群內家長之間乃至社會中形成教育焦慮循環的“莫比烏斯環”,並建構出更堅固的信息繭房。雞娃信息不斷重復傳播,繼而形成“回聲室效應”。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